要是寻常人家,生不出来反正人死道消,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就罢了,但是这是帝王家。
放眼所及,一切的人家富贵烟花柳巷纸醉金迷,全都是属于他一人的,但是如果他没有一个子嗣,那便是过眼云烟,什么也不会属于他,更不属于他的后代。
等于说,将来太庙里的那些香火,还得别人的孩子来给他上,自己还年轻,尚不足四十岁,可是赵祯的脸色已经像老人一样垂垂老矣,明明还算年轻,却散发着一股子暮气,对任何事都提不起精气神!
夜渐渐深了,城里还没有到中秋时节,却放了一阵烟花,也不知道是哪个大户人家又在办什么喜事,用这种新时的火药来点衬一下气氛,让全城的人一起跟着凑凑热闹。
这年头烟花可不是一般人家能消受得起的!
除了汴京淮扬还有南方的几个大城市的百姓有机会见过这种绚丽的火药爆炸的场面,大部分位于乡下的老百姓,终其一生,也不知道什么叫烟花。
汴京百万居民,倒是看得不爱看了。
今日心情憋闷,陈熙春陪着赵祯在城门楼上坐了一会,便觉夜深了风略带着几丝寒意,赵祯看了半晌,实在提不起兴致,只觉得一股子疲惫感不停地涌来,最后还是重重地打了一个呵欠,回到了内宫。
汴京城一片灯火,不夜城。
赵祯回到内宫的时候,夏竦还在值房候着,同样是一片灯火,下面的宫人端来一份点心,夏竦推了推,没有接受,还是坐着等着赵祯回来。
终于他盼来了一脸疲态的赵祯。
这些年夏竦也老了不少,特别是清流对他们的清算,对他的打击颇大,还好他的心态够好,撑了过那一阵最难熬的时光,熬走了清流,重新等到了朝廷对他的复起。
今天过来商议政事,他已经说了几次,但是赵祯都驳了回来,为了国家和自己的立场,夏竦一直等着,他了解赵祯的性格,只要自己不走,他一会也会回来。
果然,赵祯没有放他的鸽子,还是回来了。
这个帝王并不残暴,不会作弄臣下的一片忠心。
夜深了,赵祯看到这个胖子还在等着自己,既有几分无奈,也有几分的心疼。
虽然朝局有些乱,好在都是忠臣。
赵祯对着太监说道:‘把那些汤拿下去热热,让夏大人喝凉的?’
小太监一听麻利地接过夏竦边上的汤碗,端了下去。
见太监走了,赵祯这才说道:‘难道夏卿还要继续规劝,让联出兵辽国?’
出兵辽国,几个字如此之沉重。
范仲淹的新政,压垮这一新政的最后一根就是王德用北上,最后落败又葬送了几万精锐,搞得赵祯几夜睡不着觉,一不小心就怕做了那亡国之君。
辽国没有那么弱,大宋是真的那般弱。
派出去的可是大宋的精锐边军,几年战火淬练下来,可以说是百战之师,还打得西夏求和,大宋再拿不出比这支部队更强的了,可是到了辽国,依旧跟送人头一样。
赵祯那叫一个郁闷,让这些读书人主意,整个家底败光了都有可能,也就是他脾气好,否则还得杀几个人来解解气。
范仲淹他们劝自己出兵打辽国也就算了,怎么夏竦现在掌权了还是劝自己行这条路子。
‘臣不饿,家国未决,臣无心思饮食。’
‘夏卿,身子是自己的,还有很多国事要替联分忧,不可这般。’
‘臣,遵旨。’
夏竦自觉跟赵祯在这种事上较劲也没什么意思,索性顺着皇帝的意思,把赐给自己的汤先喝了,然后再道:‘陛下,臣上书里所言,陛下是否都看过?’
赵祯痛苦地揉了揉自己的四白穴,很不情愿地应了一句:‘联看过了。’
夏竦腰板直了直,朗声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这一仗,再不打,将来百年内再也没有机会了!
夏竦自己都看得到,大宋这百年来不仅没有走上坡路,反而一路西下,原来还能跟辽国打个平手,现在就连西夏也打不过。前些年的宋夏之战,要不是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变数,西夏还在势头之上,一直压着大宋连打了三场大胜仗,怎么可能甘心投降请降,大宋一直搞明白里面的缘由,夏竦知道那事与梁川有关,但是肯定不是害怕大宋的军力!
大宋有人就跟所有二世祖一样,所有人都沉溺于太平盛世的享乐当中,一年年下来,冗官冗兵给大宋连年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大宋只要再过数十年,不需要外敌入侵,就是这些么沉重的开支,整个朝廷也不可能负担得起!
正因为大宋自己也在走下坡路,夏竦更知道,要是趁这个时候不打下燕云,未来就再不可能任何的机会了!
他从一些渠道也得到情报,北方现在正值乱世,女真人异军突起,打得契丹人措手不及,情形比年前的时机还要更好,若是不趁辽国大病,夺回燕云十六州,再让战争激起契丹人的凶性,将来只会反噬到自己身上!
夏竦的奸党,这是清流给他们冠的名字,现在好不容易全面掌握了朝廷的大局,要是不趁这个时候把能干的该干的一股作气给他干成,清流现在都是被流放在外,没有他们的挈肘,要是等他们卷土重来,现在自己攻击他们的改革失败,就变成他们攻击自己的武器了!
夏竦为了自己的青史留名,也为了给自己手下的人捞足政治资本,这一仗非打不可。
北方不管时局如何,如果让契丹人缓过劲来,这头恶狼就要南下吃人了!
到时候要面对的可是比现在更可怕的敌人,国家如何抵挡?
再加上,现在国家的矛盾重重,那些清流读书人留下的一大堆问题,自己也没能办法完全解决,只能把注意力先转移,哪怕是一场小小的胜利,也可以为自己带来足够的喘息空间,让自己的政治手段有施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