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6章 启程赴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56章 启程赴任



离京之前的那两天,赵孝骞忙着告别。



与亲人告别,与妻妾告别,顺便把狄莹她们送到了芳林园母亲冯氏的宅子。



人送到地方,狄莹姜妙仙拽着他的衣袖不让走,泣不成声地问赵孝骞,何时能将她们接去真定府。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真定府何时能太平,赵孝骞才敢把她们接来。



至于如何才能太平,那要看赵孝骞到任后的手段,以及辽人究竟有多厉害。



答案未知,归期不定,人间的离别因此才销魂。



赵孝骞忙着告别,龙卫营将士忙着准备出征的时候,赵煦封任赵孝骞的圣旨终究还是引起了朝臣们的注意。



真定知府没毛病,这道封任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不过以前是遥领,如今是实任,地方知府不过是从四品官,安乐郡公任四品官,严格说来是降级了。



但赵孝骞还有一个官职,「河北西路经略安抚使」,这个官职可就让朝臣们大为不满了。



凭啥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却担任如此重要的官职?



「经略安抚使」,主管整个河北西路的军政,这是二十岁的年轻人有资格担任的吗?



大宋的行政制度是「路府州县」制。



「路」的级别,相当于后世的「省」,经略安抚使就是这个省的一把手,既能管军,也能管民,同时兼任真定知府,更是将河北西路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抓在手中。



通常如此重要的官职,都是由朝中德高望重的文官担任的,如今却被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占据了位置。



尤其是,占据这个位置的人还是宗亲子弟,官家到底是怎麽想的,祖宗规矩真就一点都不要了麽?而且,宗亲任如此重要的实职,不怕给大宋社稷的未来埋下隐患?



随着赵煦的这道圣旨,朝堂再次被掀起了风浪。



政事堂的几位宰相首先表示反对,枢密院的几位使相也上疏劝谏。



就连向来保持中立的枢密院使曾布,也上疏表示官家所授权柄不宜过重,宗亲子弟的身份本就敏感,岂可轻授一路之兵权,而使宗亲拥兵坐大。



这一次,赵孝骞可谓是被群起而攻之。



神奇的是,新党旧党这次都团结起来了,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官家的封任太过分,对社稷隐患甚大。



所有的劝谏里,大多数人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的,都是对事不对人。



对赵孝骞这个人,群臣没有过多的攻计,毕竟赵孝骞人还年轻,也着实为大宋立下大功,狠狠挣过面子,当初的西夏臣服,至今都让臣民长脸,津津乐道。



不针对个人,但官家这件事做得不对。



祖宗规矩破坏得太彻底,对宗亲子弟的任用太过分。



当年大宋立国,太宗先帝留下宗亲不得预政的祖训,难不成是他心血来潮随便乱说的?



终归是有依据的,太宗立下的遗训,是为了从法理上消弹隐患,把未来大宋可能发生的变乱从源头上掐灭,给子孙后代的继任者一个海晏河清的稳固王朝。



可是现在,赵煦却打破了祖宗规矩,毅然任用赵孝骞,朝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破此先例,大宋会不会重蹈唐末的覆辙,皇帝分封臣子,从而导致藩镇割据的局面?



谁都说不好,但反对的态度是绝不会变的,也不可能对官家妥协。



谏止的奏疏铺天盖地飞进政事堂,而章怀也不负所望,什麽都不管,一股脑儿将劝谏的奏疏全都送到赵煦的案头上,一副摆烂的样子。



反正决定是你做的,自己看看这些奏疏,是糊涂还是英明你自己判断,政事堂管不了,官家你来处理吧。



赵煦的反应呢?



他的反应是头铁硬刚。



早在封任赵孝骞的时候,赵煦便已预料到阻力不小,也做好了与满朝文武抗争的准备。



整个大宋都是朕的,朕的地盘,朕说了算,朕要封谁就封谁,后果朕担了。



赵煦的态度为何如此强硬,说到底,不仅是对赵孝骞的信任,同时也是利益所驱。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赵煦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年轻人是无法拒绝光宗耀祖的机会的,尤其是,这个年轻人还是皇帝。



信心的来源,不仅仅是赵孝骞造出过燧发枪,而是通过赵孝骞指挥的宋夏之战,让赵煦发现了赵孝骞其他的才能。



大宋并不缺人才,甚至大宋的人才其实是过剩的。



但大宋缺少的是赵孝骞这种能为国家赢尊严,获利益的人才,这一点,朝堂上的章怀做不到,成边的章也做不到,他们的才能充其量是「守成」。



唯有赵孝骞,能「进取」,他的眼晴盯着的是大宋的外部,他的使命是辅佐赵煦一统华夏,他对大宋朝堂内所谓的新旧党争,内部倾轧毫无兴趣。



赵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赵煦确信,历数满朝文武,唯一有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只有赵孝骞。



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赵煦坚持己见,为了维持自己的决定,在赵孝骞离京之前的这几日,他甚至连朝会都停了,把自己关在延福宫里,拒绝任何朝臣的求见。



赵孝骞这次终于看到了一位皇帝的力。



后世的史书上对赵煦的评价,是比较正面的,尽管在内部党争的问题上,赵煦处理得有点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赵煦绝不是昏君,他认定的事情,无论多大的阻力,都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废旧复新如是,收复燕云亦如是。



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赵煦关闭宫门,封锁了所有的声音。



两日后,龙卫营粮草军械战马甲胄准备完毕。



绍圣二年十月初四,天气渐凉,深秋的天空灰蒙蒙的透着一股萧瑟之意。



汴京南郊龙卫营驻地外,三万馀将士披戴甲胄,骑上战马,安静地整装列队。



大营外秋风呼啸,卷集地上的落叶漫天飞舞,天际云卷,滚滚黄尘,天地间弥漫着肃杀之气。



这次不是出征,而是上任,没有太多的出征仪式。



赵孝骞披戴甲胄,站在队伍前方。



他的身后,一身黄袍的赵煦神情肃然凝重,看着面前密密麻麻的将士,赵煦的情绪仿佛也被这肃杀之气感染,只觉得胸腔中翻腾着一股激昂之情,令他恨不得亲自领兵出京。



将士全员到齐,将领们清点之后分别如实禀报。



赵孝骞转身,朝赵煦单膝跪下:「臣赵孝骞,奉旨出京,点兵已毕,请陛下赐训。」



赵煦点头,沉声道:「子安,此去真定,一切拜托了,大宋盛衰,君臣期望,皆系子安一身,万事谨慎,徐徐图之。朕在汴京等你的好消息。」



说完赵煦环视龙卫营三万将士,扬声道:「全军开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