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了口气。
陈明仁开始让学生们装车。
至于他自己,先是狠狠瞪了高华一眼,旋即眼不见心不烦的闭上眼睛。
34 : "......"
说真的,我没想到他的病情这么严重......高华嘴角扬起。
学生干劲十足。
勤工俭学。
这趟活干完,每个人能挣两毛钱呢!
没一会儿功夫。
豆橛子全部装车。
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有菜吃了!
高华也笑了起来。
赚钱了!
今天昌苹这边的菜价是每斤三分,一万四千四百斤长豆角一共卖了四百三十二块钱!
重要的是。
陈明仁很是财大气粗的预定了五万斤豆橛子!
下个月还是这个数!
高华极力控制着嘴角的笑容:“保证完成任务!”
陈仁明握着高华的手使劲摇晃:“感谢,万分感谢!”
那些学生也呼喊着感谢的话语。
希望你们不会后悔......高华蹬着自行车逃也似的走了。
回到轧钢厂。
他先是预约了周五早晨拉菜。
丝瓜。
四万斤!
整个车队都沸腾了。
二十吨货!
郭大民满脸与有荣焉:“看吧,我就说高采购员是个有本事的人!”
周围人纷纷附和。
约定好了时间地点,高华又去了车队办公室,提前预定周六的单独用车。
这一次同样顺利通过请求。
嗯,赵礼提前找李副厂长说了这件事,李副厂长又跟车队打了招呼,高华自然一路绿灯。
回到办公室,大家都已经相继离去。
高华接了个电话,然后就等在了办公室里。
约摸下午三点左右。
他从办公室离开到了厂门口等待,没一会儿,远处缓缓出现一辆骡车。
高华挥手。
骡车上也有人猛烈招手,甚至还有呼喊,只是隔着远,听不真切。
少顷。
骡车到了近前,上面坐的人赫然是赵根生。
见到高华,对方一脸激动的冲了过来,握着高华的手上下摇摆:“高同志真是帮了大忙......感谢,真是太感谢了!”
高华面露微笑:“是我要感谢你们才对!”
骡车里装的是一摞摞的柳条筐。
这是他特意打电话定的货。
无论是鸡蛋还是丝瓜都是易碎品。
前者还好,他多次运输的时候都是到地方后再偷天换日,将用来压车的土豆替换成鸡蛋,基本没有太多损耗。
但丝瓜数量太大。
而且需要工厂里的工人前来装车,这就没有偷天换日的机会。
为了避免运输时的损耗,他就提前打了电话,约定了这一批柳条筐。
嗯,下次往棉纺厂送鸡蛋,这些柳条也能派上用场。
寒暄几句。
高华开始清点柳条的数量。
整整四百个。
因为大小接近,柳条彼此能摞在一起,不是太占地方,骡车里还装了点南瓜、辣椒、西红柿,还有三箩筐鸡蛋。
赵根生望向高华,脸上满是期待:“高同志,您看这些东西......”
高华秒懂。
轧钢厂是个万人大厂,每天消耗的米面粮油蔬菜不计其数,骡车里放的东西还不够塞牙缝。
但对于赵根生来说是笔不小的收入。
笑了笑,高华开始清点。
西红柿三十斤,辣椒二十斤,南瓜一百六十斤,鸡蛋四百个。
虽然没过也没数。
但这时候人还比较淳朴,尤其是熟人之间的信任度很高,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生人坑一半,熟人大满贯的事情。
高华也不担心对方会欺骗自己。
没说的。
全部按照市场价收购。
赵根生拿着钱脸上笑出了一朵花。
除了鸡蛋是生产队的副业外,那些菜都是他家的自留地里产出,今天卖这一波菜,抵得上他一个半月的工分!
再然后就是柳条佳。
供销社的收购价大约是四毛五,而农民拿到大集上最高能卖到六毛,只是这样的价一天到头也卖不了几个。
因此,高华给出的是五毛钱一个的收购价。
这可把赵根生和赶骡车赵大胆给乐坏了。
四百个就是两百块!
这是一笔很不菲的收入,不枉他俩天不亮就出发,等下还要在四九城找个犄角旮旯休息一晚再回家......
高华看了看天色,笑着说道:“走吧,帮我把东西拉到食堂,我请你们在食堂吃一顿!”
赵根生和赵大胆满脸的受宠若惊。
“真的,真的可以吗?”
“当然可以啦!”"
高华笑了笑,然后问道:“把你俩的介绍信给我。”
只要离开居住地到相对远的地方,介绍信是必备物品。
很快,高华拿着介绍信进了门口的传达室,递给保卫干事:“农民同志来厂里送物资,登记一下让他们进来吧。”
保卫干事笑着摆手:“没事,只管进......”
这种事情他们见多了,而且看那俩人老实巴交的样子,踹一脚都憋不出个屁,绝无可能是特务。
但高华还是坚持。
无他。
程序正确。
保卫干事无奈,只能掏出钢笔开始登记。
片刻后,登记结束。
高华领着赵根生和赵大胆去了一食堂。
骡车就停在仓库后门外。
赵大胆给骡子卸了嘴里的嚼头,掏出面口袋开始喂食,赵根生则自告奋勇帮着搬货,那几个食堂工人乐得轻松,揣着手在旁边当起了啦啦队。
21: "......"
孙德旺则给高华开票。
不包括柳条筐。
开了票,高华问道:“晚饭做好了吗?”
孙德旺问道:“怎么,饿了?”
高华摇头:“不是我吃,那两个同志从房山远道而来,肯定饿了,我寻思着人家大老远来一趟,总归要管上一顿饱饭吧?”
孙德旺笑道:“是这么个理儿!”
高华说道:“麻烦孙哥给他们弄点吃的,不管是粮票还是钱都算我账上!”
孙德旺轻轻点头没再说什么。
其实他没想要钱。
但既然高华都这么说了,他也无所谓,反正吃一顿食堂大灶才能花几个钱?
嗯,千人食堂别说只是多出两个人吃白食,就算是多二十个人,也一样能保障其他工人的饭菜数量不受影响。
片刻后。
赵根生和赵大胆端着饭盒,拿着窝头呼噜呼噜的吃了起来。
窝头是他们从家里带的。
食堂给的馒头他们没舍得吃,准备带回家给家里人也尝尝。
无他。
那是白面馒头!
虽然面粉等级不高,里面掺杂有麸皮,但没有掺杂高粱米、红薯面之类的粗粮,口感其实很不错,如果变蒸为烤,就是倍儿地道的全麦面包!
吃完一饭盒。
赵根生抬眼看向高华。
高华秒懂。
他又让人给两人盛了一饭盒的菜,后者道谢后,就着窝头继续风卷残云。
如果可能,他俩其实想把炒豆橛子也带回去!
反正他俩带了咸菜,不愁窝头吃着没味。
但那就太丢人了。
因此,他俩吃完后,先是用窝头把饭盒擦了一遍,然后用热水涮了第二遍全喝了下去。
饭盒锃锃亮!
这是这一时代的常态。
就连周公也时常这么做………………
饭盒送回食堂。
高华问道:“你俩等下是直接回去,还是住一晚,天亮再走?”
赵根生回答道:“天亮再走......路上太黑了,不安全。”
看在偷偷掉包了那些鸡蛋的份上,他笑着说道:“走吧,我领你们去招待所住一晚。”
嗯,轧钢厂招待所。
赵根生连忙拒绝:“不用,现在天不冷,我俩随便找个地方躺一晚上就行!”
赵大胆也说道:“晚上还要看车呢.....骡子可不好弄,万一惊了,伤了人都是麻烦事......”
见到他们很坚持,高华只好作罢。
送出厂门。
高华回到食堂后门,将柳条装在三轮车骑着离去。
很沉。
足足跑了三趟才不动声色将所有柳条收入空间。
周四傍晚。
高华骑着自行车到了城西破庙。
钻入空间。
四百个柳条筐一字排开,蔚为壮观。
试了一下。
每个柳条筐大概能装一百斤的丝瓜,只需要再里面多铺上一些麦秸,就可最大限度避免损伤。
柳条筐很结实。
摆放的时候只要稍稍注意角度,就能摞得很高。
确认无误。
碎觉。
翌日清晨。
当郭大民带着车队来的时候,虽然有了心理准备,可依旧是感到无比震撼。
破庙里堆满了柳条,一根根粗又长的丝瓜塞的满满登登。
“辛苦大家了!”"
高华轻笑一声开始散烟。
大前门!
司机还好,他们平日里时常拉私活,前门烟对他们而言不稀罕,但那些装卸工就满脸受宠若惊的样子。
他们都是轧钢厂的临时工,属于工厂鄙视链最底层。
有过滤嘴儿的眼!
绝对的好东西!
没说的。
干活卖力!
半小时不到,四万斤丝瓜全部装车。
九辆各式型号的卡车驶离破庙,迎着朝霞飞驰在马路之上。
头车依旧是高华在开。
郭大民乐得轻松。
八点半。
车队驶入轧钢厂,不只是孙德旺在,还有其他食堂的主任也在。
无他。
再吃豆橛子工人就该掀桌了!
丝瓜。
总吃不烦......吧。
卸货完毕之后,孙德旺开始写收据:“丝瓜四万斤,每斤三分钱,总计一千二百元整!”
三食堂李主任则凑到高华身边:“从今儿起,长豆角是不是就告一段落了?”
唰唰唰!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高华。
“长豆角其实还有......”
在所有人倒吸凉气的时候,高华施施然继续说道:“但采购员说到底是为了工人服务......工人同志需要什么,咱就采购什么,既然工人喜欢丝瓜不喜欢长豆角,那咱就多多采购丝瓜,争取让工人们一天三顿都吃上丝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