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7章 外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种世材服毒自尽了?”
朔城内,王小仙只觉得好像晴天霹雳了一样,噼里啪啦的大雷劈在了脑袋上,把他都给劈懵了。
“发生什么事了?”不自觉地,王小仙看向了薛向。
这哥们跟种世材说啥...
夜色如墨,抚河的水波在灯笼映照下泛着碎金般的光。那盏写着“长大后我要当市长,像王安石一样,为穷人想办法”的孔明灯越飞越高,渐渐融入星河,仿佛真的被千年前的灵魂接引而去。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稻谷将熟的清香,拂过石碑上那行苍劲大字??“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城中灯火未熄,百姓仍在街头议论今日盛况。一位老塾师拄杖缓行,听见孩童背诵《兼并》诗,驻足良久,喃喃道:“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这句诗,如今竟真有了回响。”他抬头望天,忽觉眼角微润,“荆公啊荆公,你当年独木难支,今日却已成林。”
而在临川书院深处,一盏孤灯仍亮。年近七旬的山长李维桢伏案疾书,笔尖沙沙作响,正在修订新编《变法通鉴》的最后一章。这部书耗时十二年,汇集自熙宁至今日所有改革实录、得失评析,尤重民间反响与制度流变。他写到动情处,搁笔长叹:“昔人谓变法者必遭谤毁,然观百年之迹,凡为民谋利者,纵一时蒙冤,终必昭雪;凡护权贵私利者,纵得势于朝夕,终归灰飞烟灭。”
窗外竹影婆娑,似有脚步轻近。门扉微启,一名青衣小童捧着热茶进来,低声道:“先生,京中信使刚到,说是礼部尚书亲笔函件,命您明日启程赴京,参与‘新政溯源’讲筵。”
李维桢眉头微皱,接过信笺展开细读,脸色渐变。信中言,朝廷拟设“经制阁”,专掌国家根本制度改革,首议便是重启“均输法”改良版,以应对北方边镇粮饷转运艰难之弊,并请各地硕儒共议其事。更令他震动的是,皇帝亲批八字:“溯荆公之源,开万世之利。”
他沉默良久,忽然起身踱步至墙前,凝视一幅泛黄古图??那是王安石亲绘的《东南水利总纲》,曾藏于金陵旧宅,几经战火辗转归于书院。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渠堰、闸口、圩田分布,边缘空白处尚有蝇头小楷批注:“民力有限,国用无穷,惟通其变,方能相济。”
“通其变……”李维桢低声重复,眼中精光闪动,“不是照搬旧法,而是因时制宜。张浚当年懂这个理,今日朝廷也终于醒悟了么?”
次日清晨,李维桢整衣登车,随行仅带两名弟子与一箱典籍。马车出城时,正遇一群少年扛旗列队前行,乃是参加“青年志士营”的学生,即将奔赴赣南山区协助推行新型合作农社。他们高唱一首新编民谣:“青苗贷下乡,种子不愁钱;市易通山外,山货卖得远。”歌声嘹亮,惊起桑林宿鸟。
李维桢掀帘望去,嘴角微扬。“这些孩子不知道,他们口中‘不愁钱’的青苗贷,百年前曾让多少人破家荡产。可今非昔比??当年强配硬摊,如今自愿申请;当年官吏渔利,如今村监会全程监督。这才是真正的‘损益之道’。”
一路北上,沿途所见令人振奋。昔日荒芜的圩田如今阡陌纵横,灌溉渠网如血脉贯通;驿站旁常见装满粮食、布匹、铁器的车队南来北往,皆插“均输司”黄旗。偶有地方官迎谒,言语间无不以“落实便民章程”为荣,再不见“奉旨扰民”之举。
抵达临安当日,李维桢尚未入馆驿,便接到召见谕旨。御前会议已在文华殿召开,议题正是《均输法重订草案》。殿内群臣分列两侧,气氛肃穆。主政宰辅郑清之立于中央,手持玉笏,声音沉稳:“诸位皆知,今岁北境战事未息,军需浩繁。若再沿用旧法征调,势必重蹈‘民挽粟千里,饿殍塞道’之覆辙。故本相提议,恢复均输之制,但去其弊,存其利。”
随即展开图卷,详解新规:由中央统筹各省物资供需,设立六大转运枢纽,实行“产地收购、异地调配、差价补贴”机制。农民不必再亲自运粮赴边,而由官府统一采购运输,所费成本计入财政平衡。同时开放民间商队参与承运,按里程与安全记录评级付酬,形成竞争激励。
谏议大夫周伦当即出列反对:“此法形似便民,实则扩权!一旦官府垄断购销,必生贪腐。且商人逐利,岂肯深入险地?恐不出三年,又成胥吏盘剥之具!”
话音未落,户部侍郎柳元达反驳道:“周大人所虑诚是,然岂能因噎废食?我等已拟定监察细则:每批货物附‘三联单’,一存州县,一交审计院备案,一随货同行供查验;运输途中设哨卡抽查重量与品质;凡虚报损耗、克扣运费者,一经查实,永不叙用,并追赃治罪。”
又有人问:“若地方瞒报产量,导致调度失衡如何?”
工部郎中陈景和答:“今已推广‘田册联网’制度,各州县赋税档案直报中枢,数据月月更新。更有飞骑察访使不定期突检田亩,辅以航拍风筝测绘地形,谎报者无所遁形。”
众人议论纷纷之际,皇帝悄然步入,众人跪拜。孝宗坐定后,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李维桢身上:“李先生远道而来,朕想听听您的见解。”
李维桢上前一步,拱手道:“老臣以为,均输之法,本意极善。王荆公当初创此法,原为‘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减少百姓劳役之苦。然其败不在法,而在用人不当,监督缺失。今日诸公既能预设防弊之策,又广纳众议,可谓吸取前车之鉴。若再辅以定期评估、百姓反馈两条渠道,则此法可行。”
皇帝颔首,又问:“那谁可主其事?”
殿中一时寂静。忽有一人越众而出,竟是曾任岭南转运副使的年轻官员陆允明。他朗声道:“臣愿试之!臣在粤东三年,亲见海商以船队调度货物,灵活高效。若将此经验引入均输体系,结合官督民办模式,或可走出一条新路。”
孝宗注视良久,点头道:“好!朕任命你为‘均输提举使’,全权负责新政试点。三年为期,成效显著则全国推行,若有弊端,即时叫停,绝不姑息。”
退朝之后,李维桢受邀至御花园茶叙。皇帝屏退左右,只留内侍奉茶,语气恳切:“李先生,朕常思,为何祖宗之法每每难改?为何每次变法,总有无数人跳出来阻挠?”
李维桢沉吟片刻,答道:“陛下可知,一棵大树最怕什么?”
“虫蛀?”
“非也。最怕的是藤蔓缠绕。”
皇帝不解。
李维桢继续道:“那些口称‘祖制不可违’的大臣,其实早已与旧制度共生共利,如同藤蔓攀附树干。他们不是真心爱惜古法,而是恐惧失去依附之所。一旦改革触动他们的根基,哪怕百姓受益,他们也会拼死反扑。”
孝宗默然许久,轻声道:“所以每一次变革,都是一场生死搏斗。”
“正是。”李维桢点头,“但只要火种不灭,春风总会再来。张浚当年差点倒下,可他挺住了;您今日重启均输,也是春风再起。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以民为本、信赏必罚这三条,纵有千难万险,终能破局。”
数月后,陆允明赴任浙西,开启均输新政试验。他首先裁撤冗余衙门十八处,合并仓储七所,节省经费三十万贯,全部投入运输建设。招募民间船帮、车户组成“协运团”,签订契约,明确责任与报酬。每艘粮船悬挂编号铜牌,沿途驿站登记进出时间与货物状态,信息每日飞马报送中枢。
试行第一年,江南八州军粮转运效率提升四成,民夫负担减少六成,贪腐案件同比下降七成。更令人惊喜的是,由于官府提前发布采购计划,农民得以根据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优质稻米产量大增,市场价格稳定。
消息传开,反对声浪竟奇迹般减弱。原先叫嚣“必乱天下”的士绅们发现,自己田里的稻谷不仅有人上门收购,价格还高于市价一成??因为官府为保证质量愿意溢价采购。有人私下嘀咕:“这哪是变法?分明是送钱上门。”
唯有少数顽固势力仍在暗中破坏。某夜,湖州粮仓突发大火,烧毁新米两千石。调查发现,系一名胥吏受豪族指使纵火,意图制造混乱,逼迫朝廷放弃新政。陆允明震怒,立即下令彻查,顺藤摸瓜挖出一个长期勾结地方豪强、操纵粮价的贪腐网络,涉案官员二十七人,全部革职查办,为首者斩首示众。
此举震慑四方。百姓拍手称快,称陆允明为“陆青天”。民间流传一副对联:“均输非敛财,只为苍生计;清丈不欺户,但求天地平。”
与此同时,临川书院也在悄然发生变革。李维桢主持开设“实务科”,专授财政、工程、法律、统计等实用课程,摒弃空谈义理。学生们白天听课,夜晚参与模拟政务推演,学习如何制定预算、设计税制、处理民讼。每逢假期,便派往各县实习,协助基层推行新政。
一名来自徽州的贫寒学子程文焕,在婺源县协助完成一次土地清丈后,写下心得:“昔闻‘方田均税’四字,只觉冰冷规章。亲历之后方知,每一寸丈量的尺绳,都是百姓眼中的公正之秤。当我把多缴三十年的税款退还给那位白发老妪时,她跪地叩首,哭喊‘活菩萨’。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为民请命’。”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淳?六年。蒙古大军压境,襄阳告急。国库再度紧张,朝中再起加税之声。宰相杜范力排众议,引用《变法通鉴》中一句话:“理财之道,不在取之于民,而在治之有道。”遂下令全面审计全国财政支出,重点清查皇庄、寺田、勋贵封邑隐匿赋役情况。
结果令人震惊:仅两浙一路,查出漏税田产逾百万亩,相当于全年商税总额。杜范毫不手软,下令补征,并将所得尽数拨入军费。同时宣布:“自今日起,凡享有免税特权之家,若不愿共赴国难,则请交还封地,回归庶民身份。”
诏书下达之日,临安街头鞭炮齐鸣。百姓奔走相告:“官府终于敢动真格了!”连宫中宦官都私下议论:“这阵势,简直像极了当年张尚书抄家豪强的模样。”
前线将士闻讯士气大振。守将吕文德在城头立誓:“朝廷如此清明,我等岂敢不死战?”率军连破敌营三座,夺回失地数百里。
战后论功行赏,杜范却婉拒封爵,只求皇帝批准一项建议:在全国设立“变法纪念馆”,收集历代改革文献、实物、人物事迹,教育后人不忘先贤牺牲。他在奏疏中写道:“王荆公当年孤立无援,因其理念超前于时代。今日我们已有百年经验积累,不能再让改革者孤独前行。必须让每一个读书人明白:变法不是叛逆,而是忠诚;不是冒险,而是责任。”
皇帝准奏。次年春,第一座纪念馆在抚州落成,选址就在当年张浚宣读《便民局章程》的破庙旧址。馆内陈列着那块“为变法,我视死如归”的石碑原件,旁边展示着从南宋到现代的各种改革文件影印件,包括凤阳小岗村的血手印、云南扶贫干部的日志、乃至手机App上的“智慧税务”界面。
开馆当日,数千民众涌入参观。一个小学生站在展板前久久不动,母亲问他看什么。孩子指着一张照片说:“妈妈,这个人和我们老师讲的一样,他说‘政治应该是照亮黑暗的光’。我觉得,他也想当王安石那样的人。”
暮色四合,纪念馆外广场上,一群青年公务员集体宣誓:“我志愿投身公共事务,不为权位,不为私利,只为让每一个普通人活得更有尊严。若有违背,甘受天下唾弃。”
誓言随风飘散,落入抚河水中,流向远方。河畔石碑静立,月光洒落其上,仿佛听见了一声跨越千年的回应:
“我从未离去。只要还有人为公平而战,我的魂魄就在风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