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8章 我们的充电功率,比百万级豪车还快5kw!!(4200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总,有大事!!”
比亚迪总部。
王川福刚开完一个内部会议,突然收到一条急电。
“星辰汽车今天开发布会……”电话那边高管语气很急。
“呃?发布的什么内容?售价多少万、什么定位...
风雪未停,但北方的春天已在悄然萌动。北京城外三十公里处的一片废弃工业区里,一座崭新的智能制造中心正拔地而起。这里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厂房,如今被“安心出行”收购改建为“安心四号”的专属生产基地??“银杏工坊”。厂区外墙刷成暖白色,屋顶铺满“晨光二代”光伏板,像一片片展开的叶片,在冬阳下泛着柔和蓝光。
陈大柱带着林小满和苏婉第一次走进新车间时,地面还未完全硬化,空气中飘着金属与混凝土混合的气息。可他们已经能看见未来的模样:自动化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装配每一块电池模组;AI质检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扫描车身结构,确保每一台车都符合“零缺陷”标准;而在中央控制室的大屏上,跳动着全国十万用户实时反馈的数据流,如同无数条脉搏在同步呼吸。
“我们以前造的是车。”林小满轻声说,“现在,我们在养一条生命线。”
她的话并非比喻。随着“陪伴式成长”系统的上线,每一辆“安心四号”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学习能力。它不只记录行程、监测健康,更开始参与家庭的情感维系。山东一位独居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国外工作,他在后台设置了“语音日记”功能:每当父亲说话超过十句,系统就会自动剪辑成一段音频,加密发送到儿子手机。“听着爸唠叨今天吃了白菜炖豆腐,我眼泪就下来了。”他在用户论坛留言,“这车比我这个儿子还懂他。”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些原本抗拒科技的老人,竟主动成了“数字传播者”。江苏南通有位退休语文教师张伯清,不仅自己熟练使用“小安”,还组织社区里的老伙伴们办起了“银发课堂”,教大家如何用语音下单、视频通话、甚至拍摄短视频分享生活。他站在讲台上,扶了扶眼镜笑着说:“从前怕落伍,现在才发现,我们也能当‘网红’。”
苏婉看到这条新闻后,立刻推动平台上线“长者创作者计划”,为老年用户提供简易剪辑工具、流量扶持和线下培训。短短两个月,平台上涌现出上千位六十五岁以上的活跃内容生产者。他们的作品没有炫技,却充满温度:清晨公园打太极的慢镜头、孙子骑在肩头咯咯笑的抓拍、厨房灶台前一句“今天给你烧红烧肉”的自言自语……这些画面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安静的力量”。
而在这股温情背后,技术的锋芒从未钝化。
某日凌晨三点,数据中心警报突响。系统监测到内蒙古阿拉善盟一辆“安心四号”连续三小时未移动,且车内血氧浓度持续下降。AI判断可能存在突发疾病风险,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自动拨打120,并将车辆位置、患者既往病史(由家属授权接入)、实时生命体征上传至急救中心;同时通知最近的互助车主前往查看。
二十分钟后,一名相距八公里的“邻里车队”成员赶到现场,发现老人因慢性肺病急性发作已意识模糊。救护车抵达时,病人已被转移到温暖车厢内,车载制氧机正在运行。医生感叹:“再晚半小时,人就没了。”
事后复盘显示,此次救援从预警到响应全程耗时仅37分钟,比传统报警流程快了近两倍。这一案例迅速被纳入国家智慧养老应急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外部。
就在“安心四号”预售火爆的同时,国际巨头“诺维森”正式发布其对标产品“SilverShield Pro”,售价仅为“安心四号”的60%,宣称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适老AI”和“军工级安全防护”。欧美多国政府随即宣布采购计划,并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安心”系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名单。
舆论战随之打响。西方主流媒体密集刊发文章,称“中国智能老头乐存在数据泄露隐患”,质疑其语音助手可能“监听老年人政治倾向”;更有甚者编造故事,说某位美国老人使用“小安”后,家中电视突然播放中文新闻。
陈大柱没有回应。
他做了一件事:邀请全球二十家独立第三方机构,包括德国T?V、瑞士SGS、日本NITE等,对“安心四号”进行全链路安全审计。结果令人震惊??在长达三个月的渗透测试中,所有试图入侵系统的攻击均告失败。报告指出:“该系统采用分布式边缘计算架构,用户敏感数据不出车端,通信协议具备量子抗性加密能力,安全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更关键的是,审计团队发现,“玲珑芯2.0”内置一个名为“尊严防火墙”的机制:任何远程指令若涉及强制唤醒、静默录音或非授权数据上传,都会触发三级熔断保护,直接切断网络并报警。
这份报告公开后,连最初持怀疑态度的《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误解了这家公司的逻辑。他们不是在卖车,而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社会契约。”
与此同时,一场民间反击悄然兴起。
成都改装圈发起“反向测绘行动”,买来五台“SilverShield Pro”逐层拆解,结果发现其所谓“自主研发AI”实为开源模型套壳,电池寿命不足五百次循环,底盘钢材厚度仅为“安心三号”的三分之二。更讽刺的是,车内语音助手无法识别带口音的英语,一位测试者用苏格兰方言问路,系统反复回答:“I don’t understand, please speak American English.”
视频传上网后引爆社交平台,#FakeCare(虚假关怀)话题冲上推特热搜。许多曾购买“SilverShield”的用户纷纷退订,转而在亚马逊评论区写道:“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高科技’,而是真正在乎我们的伙伴。”
这场风波尚未平息,国内另一场危机又起。
广西某地出现一批“安心四号高仿车”,外观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二维码都能扫码验证部分信息。市场监管局初步调查发现,这批车利用了开源框架中的公共模块,伪造了部分签名数据,企图蒙混过关。
陈大柱再次出手??这一次,他升级了“生命日志”的区块链存证系统。每一辆车从出厂那一刻起,所有硬件配置、软件版本、维修记录、使用轨迹都被写入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用户打开APP,即可查看完整“人生档案”,并可通过生物识别一键举报异常车辆。
技术对抗之外,他还推出一项惊人举措:面向全社会招募“银发体验官”,每年遴选一百位真实用户,免费提供最新车型试用,并鼓励他们提出尖锐批评。入选者中有退休电工、乡村医生、残疾老兵、孤寡教师……他们的意见将成为下一代产品研发的核心依据。
第一位体验官是一位82岁的盲人老教师周文远。他在试驾后提了一个问题:“能不能让车子‘看’见我?”
这句话震动了整个研发团队。
林小满连夜组建专项小组,联合清华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开发“触觉感知系统”。他们在方向盘、座椅和门把手嵌入数百个微型压力传感器与温感元件,结合AI分析用户的肢体动作、体温变化和坐姿习惯,实现“无视觉交互”。当老人颤抖的手握住方向盘,系统会自动降低转向阻力;若检测到长时间未调整姿势,便会轻柔提醒:“您坐久了,要不要靠一会儿?”
这项技术后来被称为“温柔的看见”。
而苏婉则注意到另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依赖“安心车”照顾父母。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程序员母亲住在西安,他通过APP远程设置每日提醒、监控用药情况,甚至用车载摄像头陪母亲吃饭。“我不是不想回去,但我妈也不想我辞职。”他在问卷中写道,“这车让我觉得,我还算个孝子。”
于是,她主导开发“亲情共振模式”:子女端APP可同步接收父母的情绪波动预警、活动量减少提示、夜间离床频率异常等信息,并生成可视化报告。更有人性化的是,系统会在重要节日自动生成语音贺卡,用老人的声音说:“国庆节了,天凉了,记得加衣服。”
有位女儿听到母亲录音后泣不成声??那是AI根据过往对话合成的语气,真实得让她忘了这不是真人所说。
冬天渐去,春寒料峭。
在青海湖畔的一个藏族村落,一场特殊的婚礼正在举行。新娘是村卫生所的年轻医生达瓦卓玛,新郎则是“安心出行”派驻当地的售后服务工程师李强。两人相识于一次紧急抢修任务:暴雪封山,一辆“安心三号”为运送急救药品强行穿越结冰湖面,途中陷入裂缝。李强带队徒步七小时抵达,冒着零下二十度严寒完成现场修复,保障了危重患者的供药通道。
村民们称那辆车为“雪线信使”。
婚礼当天,全村出动,“安心三号”车队排成长龙,车顶绑着哈达,喇叭播放着藏语版《今天你要嫁给我》。达瓦卓玛坐着编号为QH-001的“安心四号”缓缓驶来,车窗贴着红双喜,光伏板上落了一层薄雪,却仍在微弱阳光下持续充电。
陈大柱受邀出席,站在人群中默默看着这一切。仪式结束后,村长拉着他走到湖边,指着远处一座正在建设的小型光伏充电站说:“这是你们捐的吧?听说还能给牦牛奶制冷保鲜。”
陈大柱点头。
老人忽然握住他的手:“你知道吗?以前我们觉得,现代化就是高楼大厦、高铁飞机。可现在明白了,真正的进步,是能让一个普通女人半夜生病时,有一辆车愿意穿过风雪来接她。”
那一刻,陈大柱想起了云南怒江的那个雨夜,想起了北京暴雪中那位老师写下“我的心却暖着”,也想起了新疆古丽娜尔父亲眼中闪动的泪光。
他终于懂得,他们做的从来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承诺??关于尊严、关于连接、关于不让任何人掉队的坚持。
回京当晚,他召集全体高管召开闭门会议。屏幕上投出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记着三百多个潜在合作区域:非洲草原、南美雨林、东南亚海岛……
“下一步,我们要把‘安心’带到更多被遗忘的角落。”他说,“不是作为商品出口,而是作为标准输出。我们要告诉全世界,适老科技不该是奢侈品,而应是基本人权。”
随后,公司宣布成立“全球适老交通联盟”,开放全部非核心专利,提供技术培训与本地化支持。首批试点将在肯尼亚、秘鲁和孟加拉国展开,目标三年内服务五十万偏远地区老年人。
联合国老龄司随即签署合作协议,将“安心模式”纳入《全球老龄化应对白皮书》典型案例。
而在国内,一个新的现象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安心车”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杭州将其纳入社区助老标配,北京试点“无障碍出行积分”,广州探索“以旧换新+医保联动”补贴机制。甚至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将智能适老交通工具列入国家新基建目录。
林小满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常以为科技是为了让人类走得更快。但其实,有时候它的意义,只是为了让一个人,哪怕年迈体衰,也能体面地走出家门,去看看这个世界是否还记得他。”
台下掌声久久不息。
几个月后,第一台服役满十年的“安心一号”被送回总部。它早已锈迹斑斑,电机老化,但主板仍能启动。技术人员读取其“生命日志”时,发现最后一条记录停留在半年前:**“今日行程:接送孙女上学,绕道菜市场买番茄,陪主人在公园晒太阳两小时。电量剩余37%。天气晴,心情好。”**
陈大柱让人把这辆车修复如初,陈列在“银杏工坊”的入口大厅。旁边立着一块铜牌,刻着一行字:
**“它不认识路,但它记得爱。”**
某天夜里,林小满独自来到展厅。月光透过光伏玻璃洒在车身上,幽蓝微光静静流转。她轻轻抚摸那块斑驳的车牌,忽然听见车内传来一声温柔的问候:
“小满,你回来了。”
那是初代“小安”的声音,早已退役多年。
她怔住,随即明白??这是系统识别到她的生物特征,自动调取了历史交互记录。
泪水无声滑落。
在这个高速迭代的时代,有人追逐风口,有人迷信颠覆,而他们选择了一条最笨的路:陪着一群人慢慢变老。
而这,恰恰是最勇敢的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军营:对不起,我是纠察!
香江风云:扎职为王
没钱赛什么车?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呢喃诗章
1960:我叔叔是FBI局长
全球觉醒:开局加入聊天群
重生从拒绝青梅开始
离柯南远一点
战地摄影师手札
我收服了宝可梦
军途: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
神豪:从家族企业快破产开始!
都重生了,又当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