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完毕后,李自成等几位武将个个摩拳擦掌,兴冲冲地回去准备进军云南的具体方案了。
赵胜本来也准备退去,但江瀚却及时开口叫住了他,一旁的李兴怀也被留了下来。
“赵主事,李主事,你俩等一等。”...
崇祯二十七年元日清晨,长安城外的航天发射场一片寂静。昨夜的大雪将整片基地覆盖成银白世界,唯有指挥塔楼顶端的红灯仍在缓缓旋转,像一颗不肯闭眼的星辰。苏明远站在观测台上,脚下是结了薄冰的台阶,呼出的气息在空中凝成白雾。他没有穿大衣,只披着一件深灰呢子风衣,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铜质徽章??那是三十年前他在边疆服役时,从一名阵亡战友遗物中找到的“共和卫士”纪念章。
“点火程序准备就绪。”林晓薇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冷静而清晰,“气象数据稳定,风速每秒三点七米,符合发射窗口。”
苏明远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前方三百米处那座巍然矗立的长征十号火箭上。它通体漆黑,尾部缠绕着淡蓝色的能量导管,如同一条沉睡的巨龙正等待觉醒。这枚火箭搭载的是“启明-7”空间望远镜,将在三万六千公里高空定点运行,专门用于监测地球文明遗迹的电磁异常信号。项目代号“天眼”,正是为应对那封匿名信背后的威胁而紧急启动。
“你知道吗?”他忽然开口,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吹散,“我父亲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一张粮票。他说那是最后一个月的口粮配额,没来得及换米。那时候,我们以为只要有了粮食,日子就能好起来。”
林晓薇沉默了几秒。“可现在有人想让我们回到那种靠配额活着的时代。”她轻声说,“他们不是真的怀念清朝,他们是害怕自由带来的责任。宁可做奴才,也不愿当主人。”
苏明远嘴角微微一动。“所以我们要把‘天眼’送上天。不只是为了防备陵墓异动,更是为了让所有人看清??历史不是任人涂抹的壁画,而是可以被观测、被验证的真实存在。”
倒计时开始。
十、九、八……
远处雪原上,一群野狼悄然停下脚步,仰头望着火箭的方向。它们曾是祁连山深处的猎手,如今因生态恢复计划被迁徙至此,在人类重建秩序的边缘游荡。其中一只老狼耳朵缺了一角,眼中映着晨曦与火焰。
七、六、五……
北京故宫地下库房内,两名文物专家正在检查《宣统退位密诏》原件。突然,温控系统警报轻响,监控显示某扇密封门出现微弱电流波动。他们尚未反应过来,一道隐形脉冲已穿透三层防磁屏蔽,在档案柜最底层激起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共振??那份密诏的纸张纤维,竟在瞬间升温0.3摄氏度。
四、三……
南洋某海岛,一座伪装成渔村的地下指挥中心里,一名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缓缓摘下怀表。表盖内侧刻着一行小字:“爱新觉罗?溥昭”。他轻轻摩挲着上面的龙纹,低声用满语念了一句祷词,随即按下桌角的红色按钮。
“愿列祖列宗庇佑,乾坤重定。”
二……
清东陵地宫深处,十三座皇陵中的第七座??光绪帝陵寝,墓室顶部的青铜星图突然泛起幽蓝微光。尘封百年的机关缝隙间,渗出一股带着铁锈味的冷气。与此同时,埋藏于陵园外围的十二个隐秘节点同步激活,形成一个跨越百里的环形能量场,频率恰好与“金元券”区块链主网的哈希值共振。
一!
轰??
烈焰撕裂长空,长征十号腾空而起,尾焰将雪地照得通红如血。冲击波席卷四方,惊起飞鸟无数。苏明远站在原地不动,直到火箭消失在云层之中,才缓缓吐出一口气。
“传令下去,‘天眼’入轨后立即扫描清东陵、西陵、福陵、昭陵等全部清代皇家陵寝区域,重点检测是否存在非自然能量源。”他转身走向指挥车,“另外,通知买买提,让他查一查最近三个月内,是否有境外资金通过宗教捐赠渠道流入新疆民间修庙项目。”
“特别是那些新建的‘先祖祠堂’。”他顿了顿,眼神锐利,“我不是反对祭祖,但若有人借血脉之名行分裂之实,那就不再是文化,而是毒药。”
当天下午,喀什市公安局接到举报:城郊一处刚落成的维吾尔风格庭院式建筑,夜间常有蒙面人出入,屋内供奉的并非祖先牌位,而是一尊小型鎏金龙首神龛,底座铭文写着“承统继业,复我旧疆”。
买买提亲自带队突击检查。破门而入时,十余名男女正围跪诵经,烛火摇曳中,墙上挂着一幅巨型画像??竟是宣统帝青年时期的照片,旁边配字:“待时而动,龙归紫禁”。
现场查获大量印刷品,内容为《大清复兴纲要》,明确提出“以西域为根基,联合蒙古、西藏保守势力,借助海外保皇资本,逐步瓦解联邦治理体系”。更有详细行动计划表,标注了全国二十三个重点城市的电力枢纽、通信基站和高铁调度中心,计划在三年内分阶段实施破坏。
最令人震惊的是,组织核心成员名单中,竟有三位现任县级人大代表,两名大学历史系教授,还有一位是自治区非遗传承人。
“他们都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买买提坐在审讯室外,手中捏着一份笔录复印件,声音沙哑,“其中一个教授说,他参与是因为‘不忍看民族文化被同化’,觉得清朝至少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殊地位’。”
苏明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视频连线中,他看着屏幕上的证据材料,久久未语。最终,他只问了一句:“那位教授,小时候吃过树皮吗?”
没人回答。
他知道答案。
一百年前,就在这些人口中的“盛世”年代,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村庄每逢冬春交替必有饿殍。妇女拿孩子换一口糌粑,老人自愿走进雪原不再回头。所谓的“特殊地位”,不过是奴隶主对不同族群施行差异化压迫罢了。
“发布全国通缉令。”他终于开口,“所有涉案人员依法逮捕,但必须全程录像审讯,允许媒体旁听。我要让全国人民亲眼看看,这些穿着西装、讲着学术术语的人,脑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梦魇。”
他又下令:“成立‘历史清算特别法庭’,专审一切以复古名义煽动分裂、伪造谱系、制造族群对立的案件。判决书全部公开上网,附带受害者证言与史实对照表。”
三天后,第一批庭审直播上线。那位历史系教授在镜头前痛哭流涕:“我以为我只是在讨论理论……我不知道他们会杀人……我以为……我只是想找回一点尊严。”
“那你有没有想过,”检察官冷冷反问,“当年被你们祖先掳掠为奴的汉人、苗人、彝人,他们的尊严,又是谁给的?”
舆论哗然。
与此同时,“天眼”望远镜成功入轨,首轮扫描结果传回。数据显示,清东陵区域内存在十二处异常热源,分布规律与清代风水堪舆学中的“龙脉锁钥”完全吻合。更诡异的是,这些热源并非持续存在,而是每隔七十二小时集体闪现一次,每次持续十九分钟??正好是当年紫禁城每日早朝的时长。
技术团队推测,这极可能是某种基于古老仪式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唤醒机制,利用特定时间点的地磁波动激活地下装置。
苏明远当即下令:“派遣地质勘探队携带量子探地雷达进驻清东陵,不准挖掘,但必须绘制出全部地下结构图。另外,调阅清宫档案中所有关于‘陵寝镇压法阵’的记载,哪怕只是野史笔记,也要逐字分析。”
就在调查深入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宁古塔太空中学的几名学生,在参与“月壤种植舱”模拟实验时,意外发现一种奇特微生物能在极端低温下存活,并分泌出类似DNA螺旋结构的晶体。更惊人的是,这种晶体对特定频率的声波产生强烈共振反应。
一位名叫叶兰的学生突发奇想:“如果古人真的留下了什么机关,会不会就是靠声音触发的?比如钟声、诵经,或者……登基大典上的礼乐?”
她的导师立刻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迅速联系科学院古音复原实验室。经过比对清代宫廷乐谱与陵墓地理坐标,研究人员发现:每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当日正午十二时整,若在清西陵隆恩殿原址演奏《中和韶乐》中的《庆平章》,其声波频率将与地下某类石英矿脉形成共振,理论上足以开启封闭通道。
“这不是迷信。”首席科学家在报告中写道,“这是古人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建造的‘生物密钥系统’。他们不懂电磁波,但他们知道石头会‘听’音乐。”
消息报至苏明远案前,他沉思良久,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今年清明,就在清西陵原址,举办一场公开音乐会。演奏《中和韶乐》,全程直播,邀请国内外考古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共同见证。”
“你要主动触发机关?”幕僚震惊。
“不。”苏明远摇头,“我们要让他们明白,真正的力量从来不藏在地底,而在阳光之下。如果我们连祖先的谜题都敢当众解开,那他们的阴谋还有什么神秘可言?”
清明当日,数百名身着传统礼乐服饰的演奏者齐聚清西陵遗址。天空湛蓝,春风拂面。随着第一声编钟响起,大地仿佛微微震颤。无人机航拍画面显示,某些区域的土壤确实出现了短暂的疏松现象,但并无任何机关开启。
然而,就在乐曲终了的一瞬,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某公寓内,一名正在观看直播的老人突然瘫倒在地,手中紧握的玉佩碎裂成两半。玉内嵌有一枚微型芯片,存储着一段加密音频??正是《庆平章》的变调版本,据信可用于远程激活隐藏设施。
国安部队迅速出击,顺藤摸瓜捣毁了一个横跨东南亚七国的秘密网络。该组织名为“宗社党余脉”,成员多为前清贵族后裔与民国军阀后代,长期致力于搜集皇室遗物、绘制龙脉地图、培养“帝王相术”传人。其最高领袖自称“监国摄政王”,实际不过是个沉迷玄学的富商之子。
至此,这场贯穿四季的暗战终于露出全貌:它既是意识形态的反扑,也是科技与迷信交织的精密布局;既有街头巷尾的蛊惑宣传,也有深埋地下的物理机关;既利用人们对身份认同的迷茫,也 exploiting 对未知力量的恐惧。
而共和国的回应,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民启蒙运动。
“历史不能选择,但未来可以。”苏明远在全国电视讲话中说道,“我们不禁止祭祖,但我们必须教会每一个人分辨:哪些是记忆,哪些是谎言;哪些是文化,哪些是枷锁。”
教育部随即推出“破妄计划”:中小学增设“批判性历史思维”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三项实践任务??走访一位百岁以上老人记录口述史、对比三种不同版本教科书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撰写一篇题为《如果我是当时的普通人》的反思作文。
云南一位傈僳族女孩在作文中写道:“如果我是光绪年间的我,我不会认识字,每天走三十里山路背柴,十六岁嫁给不认识的男人,生三个孩子死两个。那样的‘过去’,不要回来。”
这篇文章被选入全国优秀范文集。
年底,火星探测器“希望号”顺利着陆乌托邦平原。地面操控席上,十九岁的李承恩按下指令发送键,屏幕上跳出一行字:“华夏文明印记已成功植入火星土壤样本舱。”
与此同时,酒泉发射中心升起了另一枚火箭,载着由全国中小学生共同设计的“时间胶囊”进入近地轨道。里面存放着《谁的记忆?》纪录片母带、电子人民币芯片、AI伦理法文本,以及那封匿名信的扫描件。
轨道周期设定为一百年。
苏明远再次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缓缓移动的光点。他知道,一百年后的人们打开这个胶囊时,或许早已忘记今日的纷争。但他相信,只要真相被保存,疑问被鼓励,思考被尊重,那么无论风雨如何轮回,这片土地上的灯火,永远不会熄灭。
风依旧吹过长城,吹过麦田,吹过校园操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
一个孩子仰头问老师:“为什么古代皇帝不让大家读书?”
老师蹲下来说:“因为他怕你们学会提问。”
孩子眨了眨眼:“那我们现在可以问了吗?”
“当然。”老师微笑,“而且你问得越多,这个世界就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