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和赵光义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世,知晓武人乱政的危害。因而两人在位时,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使武人乱政不再在赵宋发生。”
“而他们改变武人乱政的方法便是打压武人,使社会风气从‘重武轻文”转变为‘崇文抑武”。这是赵宋自立国时便定下的国策!”
“扭转‘重武轻文”的风气本没有错,可凡事过犹不及,赵宋在这条路上走得过了,他们将文官地位得太高,文官成为了赵宋的统治根基。”
听到这里,始皇等人都知道李念这个“其四”讲的是什么。
每个朝代都有立国的基础、统治的根基,而赵宋的统治根基便是文官,或者说士大夫。
熙宁四年,文彦博在和赵顼就熙宁变法奏对时,赵项问:“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文彦博给出的回答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一句话直接向赵顼点明了赵宋的统治根基在哪,潜台词是:你们这样子搞变法,会动摇国朝的统治根基。
赵宋开国之初,当然不是以文官为统治根基,可在赵匡胤、赵光义,尤其是赵光义的操作下,变成了以文官为统治根基。
““冗官正是在赵宋’崇文抑武’政策下发展出的,“冗官”对赵宋的整个士大夫集团而言,可非恶政,而是优政良政。”
“冗官”是赵宋“崇文抑武”国策下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实质便是赵宋给文官士大夫集团的好处。
不给好处,怎么让文官士大夫们忠心拥护赵宋的统治?
“赵项和王安石等人想解决‘冗官”问题,就必定会得罪赵宋的士大夫,等于动摇赵宋的统治根基。”
“赵项和王安石有这胆量和能力?”
那可是赵宋的统治根基,除非赵和王安石有推倒重来的勇气,否则就解决不了“冗官”问题。
文官士大夫就是赵宋这座大厦的承重墙,赵顼和王安石要是有推倒原先这座,新起一座的勇气,便能解决“冗官”问题,但他们不可能有这种勇气。
因为王朝的推倒重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会让天下大乱,各地反叛,赵和王安石有信心能再度平定天下?
换作是二凤、洪武帝这等君主,他们会有这信心,因为天下本就是他们亲手打下来的,大不了再打一次,但赵顼这种君王很难有。
“这也不怪赵顼,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给赵宋的立国之策歪了,赵顼这个后来者只能看着干瞪眼。”
始皇想起来二世而亡的大秦,有感而发道:“千古以来,国立朝者最重,立国之策正则国正,立国之策邪则国邪,轻者使国生患,重者国因之亡。”
大秦的立朝之策就挺歪,属于歪的比较严重的那种,幸亏现在已经在开始扭转。
赵宋歪的其实没那么厉害,并不会让赵宋立即亡国,且赵宋那套对其内部维稳还挺有用,因而国祚还不错。
李念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因而大秦须得立国以正,在此时便尽量做好,勿与后人留祸。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相信后人的智慧!”
起一个好的头,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有极大的好处,像某唐,因为李渊无大儿,世民无长兄,后来李唐的皇位传承不沾点血都感觉不得劲。
见始皇微微颔首,不再说话,李念又道:“其五、赵和王安石等人的新政并未将百姓当回事,或者说他们根本没将百姓放在眼里,放弃了这股天下间最强的力量。”
“臣以为赵顼和王安石等人革新变法并未真考虑清楚他们的敌人是谁,盟友是谁,会遇到哪些阻碍,可团结争取哪些力量。”
“因为他们的新政会损害士大夫的利益,所以大部分的文官士大夫,他们肯定很难争取到,但百姓却是有机会可以被他们争取。”
“只要得到百姓这股力量,即使那些士大夫再反对又如何,百姓支持,他们算老几?”
“百姓支持,他们算老几?”让王等人看向李念,只有来自后世的这位才能说出这种话。
李念像是没察觉到几人的目光,接着道:“但前提是他们所实行的新法有利于民,能切实让百姓感到好处。可赵顼和王安石等人是如何做的?”
“他们无视了这股力量,在他们看来,他们制定出新法,百姓照着执行即可,不需要采集百姓的反馈,也无须向百姓说明。”
“所以,王安石才会在被人告知有百姓为逃避保甲自断手腕后,说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
“这正是王安石对百姓的傲慢和偏见!平日里,王安石可能会怜悯百姓,可以和百姓同吃同喝同住,为官也会多为百姓考虑,表现得爱民如子,可实则未将百姓和他放在同等位置,对百姓仍存有轻视偏见。”
“因而,在其制定新法时,并不会深入考察百姓所需,了解百姓所想,也不会认真听取百姓的反馈。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王安石一个人独有,而是古时的君王大夫都有。”
所以先辈们才伟大,他们做到了与民平等,不以傲慢偏见待百姓。
华夏古代可少有官员愿意真与民平等,如王安石这样的名臣,也免不了对百姓存有傲慢偏见。
他们的政策也基本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需按他们的政策去做就好,不管百姓对政策的感受如何。
“赵项、王安石等人未将百姓当回事还有重要的一点:其等所实行的新法于百姓并不是那么有利,甚至反而成了祸害。像那保甲法,若是有利,怎会有百姓自断手腕也要逃避?"
“再如那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给百姓贷款、贷粮,然后收取利息,看似是好事,既可让百姓度过困难之时,不需要为了生计去借高利贷,又可增加官府收入。”
“这一新法出发点不错,可在青苗法实行后,百姓的负担不减反重。”
王维等人也是施政的老手了,一听便知问题出在哪:新法的出发点好,不代表符合实际情况,能实行得好。
法当适于实际,而非觉得想法好就能成,就像始皇和李斯在一统六国后立刻便想对整个天下实行郡县制。
这出发点很好,但刚统一的天下不适合完全实行郡县制,当郡县制与分封并存,有一过渡。
后来,刘邦便在大秦的基础上退了这半步,使大汉站稳了脚跟。
“因为青苗法放出的钱不足以支撑此法实行,所以没法制止民间的高利贷,且在实行过程中,有百姓不想借,也会被赵宋官员强迫借取,还会以各种手段让百姓偿还高利。”
“这些情况,赵顼、王安石等人可有看到,可曾知晓?怕是知晓了,也只是一句‘此乃阵痛之疾,忍过即可'。”
李念斩钉截铁道:“所以,他们的新法也不可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其六,王安石等人的新法目的是什么?是解决三冗问题,让赵宋富国强兵,是富国”而非“富民”,且新法不是开源生财,使人人有钱可赚,反而是将其他人的利益夺取过来,归朝廷支配。因而,新法并不为民,乃为宋廷。”
在目的上,熙宁变法的目的就不是为民,是缓解赵宋的财政危机,给宋廷敛财,“民”属于被敛的一方。
通过从民、商、地主手里夺利,来增加宋廷的财富,等于取天下之财而富宋廷中央。
就跟取其他地方财物供养出一个繁华的汴京一样。
只看见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繁华,却看不到赵宋其他地区在源源不断给汴京输血。
说来,赵宋的一大治国理念便是“强干弱枝”。
“并不为民的新法又如何得民支持?其七、赵顼、王安石等太过急切,导致其等看不到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者说看到了,但不在意。”
“仿佛只要新法实行成功,便一切都会好起来,所以不必在意出现的问题。”
典型的只要结果好,中间出现的问题不重要。
“然而实际上,这些问题不解决,其新法又怎可能实行得好?问题并不会因为他们不在意就自动消失,反而会越积越多。”
“其八、新法执行不利,某些新法本有利,可在实际执行时却变成有害。其中一大原因是赵顼、王安石等人的“自己人”不够,他们的高层人不缺,可缺乏实际去执行新法的官吏。”
蒙恬笑道:“其等因为缺人,于是得用那些反对变法的官吏。”
冯去疾接话道:“而那些反对变法的官吏又怎会真心为其等做事?不在其中使坏都算良善之辈。从那青苗法实行变恶便可知,在其中使坏者不少。”
不仅是因为出于反对变法故意使坏,还有新法实行初时不够明晰,较为混乱,正是伸手捞钱取利的好时候。
“赵顼、王安石等人真要改革新法,先得培养自己人,用一群不支持变法的官员去执行新法,怎能不出问题?其等当先对赵宋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出一批可用的官员。
但这也很难做到,一是培养的人少了不解决问题,二是培养出了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能当官。
赵宋正统的官员都是从科举出身,赵顼、王安石需从何时开始培养,才能积累出足够执行新法的官员?
李念的这个策略有问题,始皇等人听出来了,但未说出。
大秦如今的改革能够顺利,还在于自己人够足,使秦卒为吏这一政策的执行大大缓解了基层官吏的不足。
虽说秦卒们管治地方的能力一言难尽,在地方上闹出过不少问题,但其等心向大秦,支持始皇。
且人是会变化成长的,秦卒们在地方上的磨砺锻炼中,也逐渐转化为一名名合格的地方官吏。
“其九、变法派内部不和,这也是赵项、王安石没在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变法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那是对于旧制的更改,必将损害一批人的利益,与这些人敌对!”
“这是一场战斗,反对新法的人会用各种手来对付他们,因此,己方想要获胜,就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定。”
“可赵项、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派很是松散,心怀鬼胎者不少,怎可能拧成一股绳与敌人斗争到底。”
王看向李念,他也想到了变法派内部不和,可他没想到李念指出的变法派没有严格的纪律这点。
尤其“变法不是请客吃饭”那句,细品下很有道理。
改革变法可不是坐下来与人和和气气地喝酒,和反对者心平气和地讨论一番便能定下来,那是激烈的斗争!
也得亏赵宋有不杀文官的传统,否则在这斗争中,不少人都会掉脑袋。
要和那些强硬的敌人斗争,自身也必须得扎实。
可观熙宁变法的变法派,不说一盘散沙,也是各有计较,乃至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吕惠卿想直接将王安石给踢出局,赵顼当时未亲自下场,王安石可是变法派的一把手。
“以上九者,便是李某认为熙宁变法失败之因,元丰改制的失败原因也在其中。”
“赵顼、王安石等人所面临局势几乎是个死局,其等既无熊心,也能力敢将赵宋推倒重建,即便新法实行成功,也不过是对赵宋缝缝补补。且新法还未必能缝得好,兴许会缝出更多伤口,反使赵宋国祚减短。
好像赵顼、王安石的新法一旦成功,赵宋就立刻登临天下第一强国,拳打辽国,脚踢西夏,一举定交趾、收燕云。
但李念觉得未必,有可能反将赵宋带入深渊,提前给葬送掉。
站在王安石的角度,反对变法的司马光、韩琦、富弼、欧阳修、苏轼似乎都是坏蛋。
可在庆历新政时,韩琦、富弼都在支持新政并参与其中。
这些人反对熙宁变法不可能是因为个人私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