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5章 种家的“苦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延安府,种家。
此时的延安府这边,还并没有收到高永能死在了招待辽使的宴会场所这样的大事,因此其实绝大部分人对贪污腐败的这种事,认识其实都是不足的,亦或者说,目前还没人将此当回事儿呢。
军中...
暮色四合,钟山深处松涛阵阵,仿佛天地间低语着未尽之言。王?的坟茔前香火不熄,每逢春耕秋收,总有农人携米酒、新谷前来祭拜。他们不知“荆公”为何官,亦不解“变法”何义,只知这山下渠水清冽,年年润田千顷;村中塾师教童子识字算数,皆从临川所传课本而来。民间有谚:“吃一口饭,念一声安石;饮一瓢水,记一辈恩情。”
江宁城外,昔日王安石退居讲学之地,已辟为“荆公祠”,祠内立像肃穆,眉宇间似含忧思,又透坚毅。每年春秋两季,岭南、江西、福建等地学子跋涉而来,在此焚香诵读《三经新义》与《农田水利书》。一名来自泉州的青年士子跪于像前,泪流满面:“吾乡滨海,十年九旱,百姓掘井百尺不得水。今依公所遗《陂塘图式》,筑堰引溪,万亩盐碱化为膏腴。若非先贤遗智,何来今日炊烟?”言罢叩首再三,额上微红。
而此时汴京宫中,徽宗端坐画院之中,正览一幅新绘《熙宁变法图》。画中描绘的是当年开封府推行免役法场景:衙门前百姓排队缴钱,胥吏登记造册,孩童嬉戏于新修沟渠之畔,老翁拄杖观之而笑。徽宗凝视良久,忽叹道:“此真太平气象也。”他转身对童贯道:“蔡京虽有过失,然其所言‘绍述先志’四字,实契朕心。神宗、哲宗未竟之业,当由朕完成。”
于是诏令再下:重开“讲议司”,专议新政推行细则;命翰林学士撰《新法要略》,颁行天下学校;更敕各路监司每岁奏报水利兴修、赋役均平、保甲训练三项政绩,作为考课黜陟之据。朝野初闻,以为清明可期。然无人察觉,此次复法,风气已异于绍圣之时??不再以“惠民”为先,而以“颂圣”为要。
蔡京自潭州归来,须发斑白,面容枯槁,然眼神依旧锐利如鹰。入宫谢恩之日,伏地痛哭,自称“罪臣蒙陛下再造之恩,愿肝脑涂地,报效朝廷”。徽宗扶起,温言慰勉:“卿昔有小过,朕已宽宥。今国事待理,需老成谋国之臣。”蔡京顿首再拜,声泪俱下,左右皆为之动容。
然不过月余,旧态复萌。蔡京暗令党羽编纂《尊尧集》,将王安石变法比作周公辅成王,而自诩为“继志述事之臣”;又命地方官进献“祥瑞”:某县奏称青苗田中生出双穗稻,某州报说市易仓前凤凰来仪。御史台稍有异议者,即被指为“谤讪新政”,贬谪岭外。民间苦不堪言,然敢怒不敢言。
更有甚者,蔡京为敛财固权,创“花石纲”之役。遣使江南,搜罗奇石异木,运往汴京营造艮岳园林。船只连绵数百里,沿途征夫拉纤,昼夜不息。凡阻航之桥,悉数拆除;民房碍道者,强拆不留分文。百姓怨声载道,谣曰:“朝廷不是治天下,乃是搬天下。”浙东爆发方腊起义,口号即是:“打倒蔡京,恢复真新法!”
消息传至江宁,王?之子王防正在整理父亲遗稿。闻此噩耗,手执《便民局章程》跌坐于地,颤声道:“先公临终遗训犹在耳畔,奈何奸人竟以‘变法’之名行劫掠之实!”他连夜修书上奏,直言:“蔡京假托先相之名,苛征暴敛,使天下视新法如虎狼。若不速除,恐荆公清誉尽毁,万世蒙羞!”然奏疏被中官扣留,不得上达天听。
王防遂闭门著书,题曰《先公政略辨伪》,逐条驳斥蔡京所谓“新法”实为蠹政,并详述熙宁年间真实施行情形:青苗贷款自愿申请,利率二分,严禁强迫;免役钱依产定等,贫户减免;市易司仅调控物价,绝不垄断民生。书中疾呼:“法无善恶,惟在用法之人。昔荆公欲以法治救民,今蔡京乃借法以害民,岂可同日而语?”
此书抄本悄然流传,士林震动。杭州府学教授陈襄读毕掩卷长叹:“吾辈读书多年,竟不知变法本意如此清明!”遂组织学生誊录百部,秘密分送各地书院。临川书院第十一代山长郑厚接书后,召集全体师生于讲堂宣读全文,末了沉声道:“诸生谨记:今后若有官吏以‘奉行新法’为由加派赋税、强征劳役,汝等当据理力争,引此书为证。否则,何颜面对荆公在天之灵?”
与此同时,北方边疆局势再度恶化。金国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屡败辽军,野心渐露。徽宗君臣却沉迷于艮岳美景,日日宴饮赋诗,称“天下无事,唯有风月”。蔡京更进言:“金人蛮夷,不足为虑。我大宋文教昌明,礼乐完备,岂惧区区戎狄?”遂拒绝对北境加强防御,反将原用于屯田养兵之款挪作花石纲经费。
靖康元年冬,金兵破燕京,直逼黄河。守将急报:“沿边堡寨荒废,兵无战具,粮草匮乏,难以御敌!”朝廷震恐,急召群臣议事。太学生陈东率三百余人伏阙上书,痛陈:“十余年来,蔡京蠹国殃民,废弃先贤良法,专务聚敛嬉游,致军政弛废,民心离散。若不斩此贼以谢天下,社稷危矣!”呼声震天,百官默然。
徽宗惶惧,不得已罢蔡京相位,贬为秘书监,实则仍留京中颐养。未几,金兵渡河,围困汴京。城中断粮,百姓食草根树皮,冻死者枕藉街头。守城将士多为临时招募之民夫,未经训练,见敌辄溃。有老兵泣曰:“昔章?相公在时,保甲三年一轮训,兵器精良,粮饷充足。如今只剩空名,实则一盘散沙!”
围城百日,终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宫室遭劫,典籍焚毁。唯有一批临川书院南迁学子,携《便民局档案》《水利图册》《市易账簿》等文献避祸江南,藏于婺州深山古寺之中。其中一人名赵师渊,临终前嘱其子:“此非寻常文书,乃先贤救世之心血。他日若有明主兴复中原,必以此为基础重建社稷。”
南宋建炎初年,高宗登基于应天府。国库空虚,流民百万,江淮之间十室九空。宰相李纲力主恢复熙丰旧制,尤重农田水利与募役制度。有人反对:“新法久为人厌,岂可再用?”李纲厉声道:“汝只见蔡京之暴,不见荆公之仁!今日江南尚存一线生机,正赖昔日圩田系统未完全毁坏。若非王安石当年命人测绘全国水道、制定防洪标准,此刻早已泽国千里!”
于是下令:以临川书院所藏文献为蓝本,重修两浙、江东诸路水利;招募流民屯垦,按亩授田,免税三年;恢复免役法,但严禁层层加码,违者以贪赃论处。又设“经义局”,甄别真伪新法,剔除蔡京时期一切苛政名目,只保留熙宁、元丰年间确经实践验证之良规。
数年之间,江南渐复生机。苏州一带水稻连年丰收,商旅往来不绝。百姓建“报功祠”祭祀王安石,配享者有沈括、李诫、张伯淳等人。每逢春社,乡老齐聚祠前,唱诵《临川先生文集》中的诗句:“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当开元天宝时……”歌声悠远,穿越烟雨楼台。
乾道六年,孝宗亲临镇江巡视运河工程。见两岸堤坝坚固,舟船如织,问随行大臣:“此渠何年所开?”工部尚书奏曰:“乃熙宁九年,王安石命两浙转运使疏浚故道,历时两年而成。中间虽经元?废弃,然基址尚存,今得以迅速修复。”孝宗默然良久,忽问:“王安石身后褒贬如何?”
左右答以历代争议。
孝宗摇头道:“是非久定矣。此人拗而不屈,险而能任,实社稷之臣也。朕观其一生,非为权位,非为名声,只为天下苍生计。虽一时不容于众,然百年之后,其功自见。”
遂下诏追封王安石为“荆国公”,子孙世袭爵位;敕修《变法实录》,列入国史。又命画工绘制《中兴图》,首幅即为“荆公秉笔议法图”:夜深灯下,一人独坐案前,眉头紧锁,手中朱笔点染纸页,窗外风雨交加,屋内烛光摇曳。画旁题词出自王安石晚年诗作:“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时光流转,至明朝永乐年间,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收录《王临川集》全本,并附注:“宋兴百年,士大夫多守常而怯变。惟荆公毅然以天下自任,虽千夫所指,不动其志。其法或有损益,其心则纯乎仁义。后人评史,宜察其本心,勿以成败论英雄。”
万历十五年,海瑞病逝于南京任上。临终前,仆人清理书柜,发现其枕边放着一部破旧《临川先生文集》,页角密布批注,最后一则写道:“吾与荆公皆被人称为‘拗’,然世人之所谓‘通达’,往往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宁为直折之木,不作曲媚之藤。变法难,守节更难。然二者皆须视死如归。”
清雍正年间,田文镜任河南巡抚,大力整顿赋役,严查豪强隐田。幕僚劝其缓行,恐招怨谤。田文镜冷笑:“昔王荆公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虽不敢望其项背,然既受君命,当为民请命,岂能畏首畏尾?”遂雷厉风行,一年之内清查漏税田亩二十万顷,百姓欢呼载道。
近代以来,列强环伺,中国积弱日深。梁启超撰《中国六大政治家》,首推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书中赞王安石:“其胆识魄力,冠绝古今。当举世昏睡之时,独能奋然崛起,欲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虽终未能竟全功,然其精神光照百代。”又谓:“读荆公诗文,觉其胸中浩然之气,直贯长虹。彼非不知阻力之巨,非不知身败名裂之可能,然仍毅然前行??此非英雄,孰足当之?”
五四运动前夕,胡适在北大演讲,谈及改革之道,特举王安石为例:“我们总说古人保守,其实最勇敢的改革者往往出自古代。王安石敢于挑战千年惯例,打破士族特权,建立现代财政体系雏形,其眼光之远大,手段之精密,即便放在今日,亦属先进。可惜当时缺乏民主机制监督执行,致使良法变质。故改革不仅需要理想,还需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主持编写《中国通史》,特别设立“王安石变法专章”,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意识、有组织、成系统的社会经济改革运动。它试图通过国家干预调节财富分配,发展生产,增强国防,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并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时代条件。王安石在十一世纪提出近乎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实属难能可贵。”
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有记者问一位老农:“你们不怕犯错吗?”老人回答:“怕啥?只要能让大家吃饱饭,就算砍头也值。当年王安石不也是为了这个么?”
新世纪之初,中国政府启动大规模扶贫攻坚工程。云南山区一位基层干部在日记中写道:“走访贫困户归来,夜读《王安石传》,感慨万千。一千年前,他就在想如何让穷人贷得到钱、种得好田、看得起病。今天我们做的事,不过是把他的理想变成现实。真正的改革者,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
2023年春天,江西省抚州市举办“纪念王安石诞辰1002周年”学术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齐聚临川故地,参观保存完好的宋代圩田遗址、古代灌溉水车、早期会计账本原件。一位日本汉学家抚摸着泛黄的《免役法实施细则》残卷,喃喃道:“这样的文明,不该被遗忘。”
会议闭幕式上,主持人朗读了一段小学生作文:
“老师说,王安石是个宰相,但他不像电视剧里的大人那样穿金戴银。他每天吃饭只有一个菜,睡觉盖粗布被子。他做那么大的官,不是为了自己享福,而是为了让老百姓活下去。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如雷。
当晚,皓月当空,抚河静静流淌。岸边石碑上刻着八个大字:“为变法,我视死如归。”
风吹过千年桑园,叶子轻轻摆动,如同无数双手在回应一个永恒的誓言。
远处村庄灯火点点,那是人间烟火,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而这希望的名字,叫活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