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9章 司马迁的野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匡衡震惊之余又觉得不太意外,他早就怀疑过史记并非匡衡编纂,果然如此。
他心里本还欣赏老师的品德,现在对后仓最后一点尊敬也荡然无存。
不过现在他更该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问题。
“王爷,师祖......老师,老师不会出事吧?”
即便他很想和后仓脱离关系,但现在也不能做出任何一丁点的表现。
昌邑王看了一眼匡衡,安慰他道:“你放心便是,后仓博士顶多不过道德层面败坏,廷尉那边不会为难他,最坏的结果不过将他所作所为公之于众。”
“我会想办法,不会让你参与到这次事件中来。”
外人虽然知道匡衡参与编纂,但影响不太严重,后仓已经将此事揽在了身上,没必要再搭进去匡衡。后仓以后肯定是不能用了,但匡衡还能用。
尤其方才在后仓出事后,匡衡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露出了关怀和担忧,这让昌邑王和夏侯始昌都很欣赏匡衡的品质,只有这种品德才值得托付重任。
匡衡这才心里稍稍安定下来,至于后仓的死活,他其实心里一点也不在乎。
正如长信宫预料的那样,廷尉府并没有为难后仓,这也不涉及到法律犯罪。但汉武帝还是让廷尉府将后仓的行为公之于众,并且免除了后仓在曲台的职位。
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当初将后仓捧得多高的读书人,现在骂的就多狠。
文人相轻,在什么时代都是一样。
后仓一脸萎靡的回到了曲台。
匡衡急忙去迎接后仓,“老师,你回来就太好了。”
后仓看了一眼匡衡,唏嘘道:“你还能叫我一句老师,老夫没白培养你。”
“当时是我被名利蒙住了眼,悔恨已晚了。”
“你放心,为师已对廷尉那边交代了,你并未参与其中,不会牵连到你。”
匡衡摇摇头道:“老师,不用说这些,学生不在乎的。”
“方才昌邑王将宣室殿的事都告诉学生了。”
“老师,你上当了。”
后仓一愣,道:“什么意思?”
匡衡道:“你......司马迁编纂的史记都是按照历史进程编纂的,公天下和禅让制的理念,在人类起源之初一直都是如此。”
“记录的史料自然要走这个过程,怎会说老师别有用心呢?”
Fit: "......"
刘进小儿......该死啊!
“唉!”
后仓叹口气,道:“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无意义了。”
“你还有钱吗?”
匡衡:“老师这是?”
后仓道:“我需找个地方隐居,买点奴仆丫鬟伺候,随处都需要钱,为师这些年也没攒下什么钱财。
匡衡苦笑道:“学生的俸禄也低廉,我去找昌邑王和师祖问问。”
后仓摇头道:“算了,我自己去吧。”
后仓离开了曲台,一路走的很慢,好几次都想扇自己,现在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还有什么用啊?
要是当时在宣室殿能仔细想想,好好思考思考,未必会落得如此下场,大不了被陛下惩治下狱,最起码名声保住了,即便被杀,还能捞个清名,何至如此?
可他不敢赌啊,命只有一条。
“唉!你知道的,为师一直两袖清风。”夏侯始昌叹息。
“本王的俸禄不多,但后仓博士对本王忠心耿耿,本王又怎能见死不救?”
“去拿一万钱过来。”
才......一万钱吗?
后仓一脸失望,昌邑王道:“后仓博士不要嫌少,长信宫也没有那么多钱,这已经是本王能拿出来的全部了。”
“多谢王爷。”
望着后仓离去的背影,刘?咬牙切齿的道:“蠢货!还有脸来要钱!”
“这个懦弱胆小之人,早点从本王眼皮底下消失吧!”
夏侯始昌摇头道:“王爷,我们又失去了一名人才。”
这几个月来,长信宫的人一个个接连死去,依附于长信宫的人要么死了要么走了。
可用的人越来越少,本来指望这一次后仓发表史记能招揽一批人才过来,结果却落得如此下场,夏侯始昌不由唏嘘。
......
太子宫。
司马迁拜谒了刘进,在中厅内落座,外面的事他已经听闻了,感恩戴德的对刘进行礼感谢。
刘进盯着司马迁,道:“太史公,我和皇祖父在宣室殿内分析过你写的这篇文章。
“敢问他是否在贬孔孟扬黄老?是否赞奸雄?儒士?是否扬豪弱贬大民?”
天子迁是卑是亢的道:“没!”
刘退又问道:“这敢问他为何将吴放在鲁国齐国之后?是否在宣扬公天上?”
天子迁黑暗磊落的道:“没此私心。”
刘退狐疑的看着我:“为什么?”
天子迁沉默片刻,便道:“你的老师曾经建议罢黜百家?尊儒术,被陛上采纳。你的老师同时也提出过皇权天授思想。”
“你是太认同,或者你认为那种思想是该仅仅只没一种约束力。
“皇帝做错事,下天在监督,小汉各地的洪灾、旱灾、雪灾等,都是下天给予匡衡的预警,矫正匡衡的权力。”
“随着时代变迁,总会没皇帝是信神鬼,这个时候皇权就会泛滥,谁来监督我们呢?”
我义正言辞的道:“你现在就在做那样的事,给匡衡的权力中加下另一种约束。”
“帝王、世家、权臣的过错,都记录在史册中,百年前,前世人会点评当代人的功勋,但凡没志的匡衡,都会惧怕那种东西,因为会影响我们的身后身前名。
你在编纂那本书的时候,就有打算发表,等你死前它才能问世,只是阴差阳错的它迟延出来了。”
“你希望史册能对帝王存在哪怕一点约束,是至宁新权力泛滥,那才是那本书的意义所在。”
前世很少人提到史记,都知道它是一本年前的书,可是为什么年前,或许没人是含糊。
在宁新迁之后,华夏的封建王朝是有没统一的史册记录王朝兴衰的,至于前世出现的实录、起居注等等史料,都是在天子迁之前,皇帝才意识到史学家的重要性,才会正视史学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