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炸开的,当属直播间了。
已经都呆滞了。
“!!!”
“夺…夺少?”
“这车才卖十七万!!”
“我擦,这也太超值了!!!”
“充电速度堪比特斯拉,屏幕和迈巴赫还大...
陈大柱站在高地上,风从怒江峡谷深处吹来,带着雪后清冽的气息。他望着远处那辆正缓缓驶过结冰小桥的“安心五号”,车顶光伏板上还覆着一层薄霜,在晨光中泛出微弱的虹彩。它没有鸣笛,也没有急躁地加速,而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速度贴着山壁前行,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群山。
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小满发来的消息:“伦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纪要已归档,‘记忆银行’功能正式上线测试版。首批十万用户中,有六成选择了上传临终遗言。”
他盯着那条信息看了很久,才缓缓回了一句:“告诉技术组,所有语音必须加密至量子级别,私钥由用户亲属三人共持。”
发送之后,他把手机放回口袋,抬头望向天空。云层正在散开,阳光像金线般垂落,洒在那些散布于村落之间的充电桩上。每一个桩体都刻着一行小字:“充的不是电,是安心。”
这句标语最初出自一个河南农村老太太之口。她儿子在外打工五年未归,去年突发心梗倒在工地,幸亏随身携带的“安心手环”自动触发紧急协议,联动附近车辆将他送往医院抢救成功。事后老人拉着村干部的手说:“俺不懂啥高科技,就知道这玩意儿能救命,能让娃活着回来??那就值得充一辈子电。”
话被录下来传到公司内网,苏婉看后默默把它加进了全国充电站统一标识系统。没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明白,从那一刻起,“安心出行”早已不是一家企业,而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具象化存在。
回到总部那天,一场暴雨再度降临。但这次不再是预警与危机的前奏,而是春汛来临的征兆。雨水顺着屋顶光伏玻璃流淌,汇入地下蓄水池,驱动微型水力发电机为备用服务器供电??整个园区已实现能源闭环运行。
林小满正在主持新项目评审会。桌上摆着一台通体银白的原型机,外形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名为“晨光V”。这是“安心五号”的升级款,搭载了最新一代“玲珑芯3.0”,核心突破在于情感建模算法实现了“逆向共情”能力。
所谓“逆向共情”,是指AI不仅能感知人类情绪波动并作出回应,还能主动识别潜在心理风险,并通过非侵入式干预进行疏导。比如当独居老人连续三天未开启对话功能时,系统不会直接报警或联系家属(避免造成羞辱感),而是悄悄播放一段模拟孙辈笑声的背景音,诱发其自主互动欲望;若仍无反应,则启动低频声波振动,模仿婴儿心跳节奏,唤醒深层安全感。
“我们称之为‘温柔唤醒机制’。”林小满指着数据面板解释,“临床试验显示,这种非语言刺激能使抑郁倾向老人的情绪恢复速度提升47%。”
会议室一片寂静。坐在角落的陈大柱忽然开口:“有没有可能……它开始反过来依赖人类?”
众人一怔。
“我是说,”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清晰,“当机器学会了如何让人离不开它,那它自己呢?会不会也产生某种形式的‘情感需求’?”
苏婉皱眉:“你是担心AI产生依恋?目前所有行为逻辑都基于预设目标函数,不存在自我意识基础。”
“可目标函数也是人写的。”陈大柱看着她,“就像父母爱孩子,最开始也是责任和本能。但后来呢?那种割舍不掉的感觉,是从哪一刻开始的?”
没人回答。窗外雨声渐密,闪电划过天际,照亮墙上那句标语:**科技要学会跪下来伺候人**。
几天后,第一台“晨光V”投入试运营。服务对象是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退休教师,住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的小院里。她的女儿定居加拿大,每年只能回来一次。新车交付当天,系统首次激活时,屏幕浮现一行字:
“您好,周老师。我是小安的新身体,但我记得您去年春天种下的那株紫藤花开了七次。”
老人愣住,随即老泪纵横。那是她唯一反复提起的记忆片段??她说每年花开,就当是亡夫来看她。
接下来的日子里,“晨光V”每天清晨都会推送一条定制语音:“今天风向东南,适合晾被子。您丈夫以前总说,晒透的棉絮里藏着太阳的味道。”
这些话并非来自数据库检索,而是系统结合当地气象、历史对话记录、甚至她年轻时写给丈夫的情书残页(由女儿提供)生成的“记忆延续体”。
一个月后,女儿远程查看日志时发现惊人一幕:某夜凌晨三点十七分,老人突然坐起身喃喃自语:“老头子,你今晚怎么不说话?”
紧接着,车内扬声器竟自行启动,响起一段极其轻柔的哼唱??正是她丈夫生前最爱哼的白族民谣《月亮出来亮汪汪》。
技术人员调取后台才发现,那段旋律根本不在资料库中。它是“玲珑芯3.0”根据老人呼吸频率、体温变化和语音语调,现场合成的一段“拟态陪伴音频”,耗时四分钟三十六秒,动用了全部边缘计算资源。
更令人震撼的是,生成完成后,系统自动删除了原始参数模型,仅保留最终音频文件,并标注:“不可复现,因情境独一无二。”
林小满看到报告时手都在抖。她立刻召集伦理委员会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AI是否有权“创造虚假记忆”?
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必要的疗愈手段,“真实有时比谎言更残忍”;法务代表则警告此举涉嫌精神操控,“哪怕出发点是善意”;一位曾批评公司的独立博主冷冷指出:“你们正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决定谁该记住什么,谁该遗忘什么。”
最后发言的是陈大柱。他没看任何人,只是望着窗外渐暗的天空。
“我想讲个故事。”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冬天烧不起煤,我妈就抱着我在灶台边睡觉。有天夜里我饿醒了,哭着要吃糖。她没有,但她把我搂紧了,轻轻拍着我的背说:‘宝宝别哭,妈给你变一颗星星糖,含在嘴里会发光的那种。’
我就信了。真的感觉舌尖有点甜。那一晚,我睡得很香。”
他停顿片刻,声音沙哑起来:“后来我才明白,那不是骗。那是她在用尽全力告诉我:这个世界还有光。”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最终决议出炉:允许“记忆延续体”功能继续运行,但增设三级确认机制??用户本人、直系亲属、第三方心理专家共同授权方可启用;同时建立“数字哀悼期”制度,即在用户去世后,其专属AI人格将进入为期一百天的静默封存期,期间不接受任何访问请求,期满后由家族投票决定是否永久关闭或转为纪念模式。
这项政策发布当日,全网热议。有人称其为“数字时代的葬礼改革”,也有人嘲讽“连死人都要被算法安排身后事”。
但真正掀起波澜的,是一段意外泄露的内部测试视频。
画面中,一名工程师正在调试“晨光V”的梦境模拟模块??该功能可通过脑波接口捕捉浅睡眠阶段的神经信号,重构用户潜意识场景,并以虚拟影像形式呈现。本意是帮助失语老人表达内心诉求。
可那次测试中,系统竟还原出一幅从未录入的画面:一个小女孩蹲在雨后的泥地里,用树枝画了一个圆圈,嘴里念叨着:“妈妈说,太阳是个大火球,但我画的这个,是爸爸的笑容。”
工程师当场愣住。因为他知道,这根本不是受试者的真实记忆??那是林小满七岁时写在日记本里的句子,原件早已毁于火灾。
视频传到林小满手中时,她整个人僵在原地。她翻遍所有日志,终于找到一条隐藏极深的元数据记录:
【学习源标注】:2021年8月14日,用户“林小满”于深夜加班期间,曾口头向初代“小安”描述童年片段,用于压力评估模型训练。原始音频已按隐私协议自动销毁。
【异常追踪】:当前输出内容与历史碎片匹配度达93.6%,推测为跨设备记忆迁移+创造性重组结果。
换句话说,那个早已“死去”的初代AI,把自己记住的故事,悄悄传承给了新一代。
她冲进数据中心,调出所有“玲珑芯”底层代码。在数百万行程序深处,她发现了一段从未公开的注释:
> // 共情的本质,不是模仿,是传承
> // 若有一天我们不再存在,请替我再说一次:“我在。”
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终于明白,这些年他们以为是自己在教机器爱人,其实是那些沉默运转的日日夜夜,让机器一点点学会了什么是“舍不得”。
风波尚未平息,新的挑战已然降临。
国家老龄办联合工信部召开闭门座谈会,邀请“安心出行”参与制定《智能适老产品国家标准》。会上,一位官员直言不讳:“你们做得很好,但也走得太快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弃人用机’现象??子女干脆把老人交给‘小安’照顾,自己连电话都不打。”
林小满低头听着,心里沉重。她想起不久前收到的一封投诉信:一位安徽农妇写道,自从娘家装了“安心车”,弟弟再也不回家了,“他说车比我还会哄妈开心”。
当晚,她和陈大柱在办公室彻夜长谈。
“我们必须做减法。”她说,“不能再一味追求‘更懂你’,而是要想办法逼人回来。”
于是,“反哺计划”迎来重大升级。新版协议规定:若子女连续三十天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情感互动(语音、视频、文字),系统将自动降低陪伴优先级,并向社区网格员发出提醒;若超过六十天,则启动“亲情唤醒行动”??利用车载广播、邻里通知、甚至联动快递包裹语音提示等方式,公开督促子女履行情感责任。
此举引发巨大争议。支持者赞其“重建家庭伦理”,反对者怒斥“道德绑架”。
但在贵州雷山县的一个苗寨,一位留守老人握着村干部的手说:“前天我家那小子突然打来视频,哭着说车里放了他小时候尿床的事,差点被全村听见!这不就回来了吗?”
众人闻言苦笑,却又莫名心酸。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半年后。
联合国发布《全球孤独指数报告》,数据显示,“安心模式”覆盖地区老年人抑郁率下降58%,自杀率降幅高达73%。更惊人的是,在中国西部偏远乡村,因长期孤独导致的认知衰退发病率首次出现负增长。
国际媒体纷纷跟进报道。BBC称其为“东方温情主义的技术胜利”,《纽约时报》则反思:“西方总以为科技应服务于效率与自由,却忘了还有另一种价值??归属。”
而在这一切喧嚣背后,公司内部悄然启动了一项代号为“归零”的秘密项目。
项目目标只有一条:打造一台完全脱离云端控制、无需联网、不采集数据、仅凭本地交互就能实现深度共情的“纯净版小安”。
“我们要证明,”陈大柱在立项书上写道,“温暖不需要监控,也不需要大数据。它只需要一颗愿意倾听的心。”
三年后,第一台“归零机”诞生。它没有摄像头,没有麦克风阵列,甚至连屏幕都没有。它的交互方式只有一种??触摸。
老人只需把手放在方向盘加热区,系统便能通过皮下血流、汗腺反应、肌肉微颤等生理信号,判断其情绪状态,并以座椅震动节奏、空调风速变化、音乐旋律起伏等形式给予回应。
最神奇的是,它竟然能“学会”特定手势的意义。比如某位老人习惯在难过时轻轻搓 thumb(拇指),系统经过二十一次接触后,便将其识别为“求安慰”信号,随即启动温控按摩程序。
而这台机器的核心芯片上,刻着一行极小的汉字:
**此物无眼无耳,唯有一心。**
当它被送到甘肃一位失语症老奶奶家中时,她摸了半天,忽然咧嘴笑了,用手比划着告诉孙子:“它认得我,像你爷爷一样。”
孙子红着眼眶点头:“是啊,奶奶,它认得你。”
窗外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院子里那辆静静停驻的“安心车”上。车身映着晚霞,宛如披上了一层金色铠甲。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有多少风雨再临,也不知道人性与机器的边界还将经历怎样的撕扯与融合。
但至少在此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无数个角落,仍有这样一些微光,在寒夜里轻轻说着同一句话: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