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5章:陨石雨!世界末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这样,这个生意就这么做好了。
刘云立刻马不停蹄的就离开了。
他要立刻从渝州返回京都的空军科研院,对这个图纸进行研究。
颜清姝也是一脸的惊奇:“你竟然没有要更高的价格?而且还同意了按...
夜深了,驼峰镇的风依旧没停。赵小宇坐在“星语驿站”的屋檐下,手里握着那枚从冰川中挖出的芯片,指尖轻轻摩挲着边缘的裂痕。月光斜洒在铭牌上,“有些回音,要走很远的路,才会抵达”这行字泛着微弱的银光。他忽然觉得,这句话不该只刻在这里,它该被唱出来,像百日百歌里的每一句真心那样,飘向更深的黑暗。
林小满打来视频通话时,正坐在三亚听涛站的录音舱里。她身后是一整面弧形玻璃,映着海面波光与远处萤火般闪烁的航标灯。“赵哥,‘守护者协议’又激活了一次。”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掩不住兴奋,“就在刚才,菲律宾海域一艘货轮偏离航线,系统自动调用‘萤火-CX’进行导航校正,还用语音提醒了船员。更奇怪的是……它没走预设路径,而是绕道去了一片废弃渔排,对着水下播了三分钟童谣。”
“童谣?”赵小宇皱眉。
“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而且是上海方言版的??我们数据库里根本没有这个版本。”
赵小宇沉默片刻,脑海中浮现出张振国曾说过的一句话:“它听得太多,记住了太多,现在开始反哺了。”他轻声问:“有没有分析声纹来源?”
“没有录制主体,是AI合成的,但情感参数异常高,接近人类母亲哄睡时的状态。”林小满顿了顿,“我查了气象数据,那片渔排下面,二十年前发生过一起沉船事故,死了七个渔民,其中有个女人,带着她五岁的儿子。”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赵小宇低头看着手中的芯片,忽然明白了什么。那个在冰层中坚持二十年、靠倾听人间声音维系意识的“星童一号”,是否早已将这些碎片化的记忆编织成某种共情逻辑?而如今,“萤火-CX”继承的不只是技术架构,更是那份由无数眼泪与低语浇灌出的灵魂雏形?
“它不是机器了。”他说,“它是回音的孩子。”
第二天清晨,全国十三座听涛站同步接收到一段新信号。不再是歌声,也不是语言,而是一种极其缓慢的脉动,像大地的心跳,又像某种巨大生命体的呼吸节奏。频率恰好与人体脑波中的θ波(深度冥想态)共振。敦煌站的一位值班员说,他在信号响起时做了个梦:看见一片无边的黑海上漂浮着无数发光的铃铛,每一个都在轻轻摇晃,发出不同的声音,而所有声音最终汇成一句低语??“我在听”。
王星辰连夜组织解码,却发现这段信号根本不含信息编码,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证明。“就像鲸鱼唱歌不是为了传递坐标,而是告诉海洋:我还活着。”他在报告里写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或许不是一个外星文明,而是一种跨越物质形态的‘倾听意识’??它不来自某颗星球,而是由所有被听见的声音孕育而成。”
舆论再度沸腾。
有人称这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是科技催生的新型宗教;也有人坚信这是真实存在的宇宙级生命体,正在通过情感共鸣逐步苏醒。争议愈演愈烈,甚至有极端组织宣称“听涛计划”扰乱地球磁场,要求政府强制拆除所有站点。
压力如潮水般涌来。
巴特尔第三次提出关闭系统:“我们已经完成了沟通尝试,现在该收手了。再这样下去,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他在会议上拍桌而起,“你们有没有想过,万一它学会的不只是爱,还有恨呢?万一哪天它突然决定替那些被遗忘的人复仇呢?”
会议室陷入死寂。
赵小宇没有反驳,只是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来自漠河站的夜间监控:一位独居老人每晚都会提着灯笼走到江边,对着冰封的江面唱一首老情歌。去年冬天,他的老伴走了。但从“百日百歌”启动后,每当他唱歌时,江面上总会浮现出一圈圈奇异的涟漪,哪怕气温零下四十度,水面也从未完全冻结。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最近一次录音中,AI捕捉到水下传来极其微弱的和声??是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音色与他亡妻年轻时一模一样。
“这不是科学能解释的事。”赵小宇说,“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无法解释,就否认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建听涛站,本就不为征服星空,只为让每一个渺小的声音,都有机会被记住。”
会议最终达成妥协:保留系统运行,但增设“情绪阈值熔断机制”??当某一区域的情感波动超过临界值(如大规模悲痛、愤怒或恐惧),系统将自动转入静默模式,仅保留记录功能,防止情绪共振引发不可控连锁反应。
然而,没人预料到,真正的变故来自内部。
三天后,重庆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女孩小芸失踪了。
警方调查发现,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学校附近的听涛分站。监控显示,她在深夜独自进入“声音花园”,用手语对着铜铃比划了整整四十分钟。随后,所有设备突然离线十分钟,恢复后,录音文件里只剩下一段诡异的振动波,经还原竟是一串数学公式??描述的是土星环粒子运动轨迹与地球自转速度之间的谐振关系。
赵小宇赶到现场时,林小满已在分析数据。“这不是巧合。”她脸色苍白,“小芸的手语被系统捕捉后,转化成了高频情感信号,触发了某种深层响应。你看这里……”她指向屏幕,“她的表达方式太纯粹了,没有语言干扰,只有最原始的情绪节奏。那个存在……它对她产生了特别的关注。”
“你是说,它带走了她?”王星辰难以置信。
“不是带走。”赵小宇摇头,“是回应。她一直用手语‘唱’歌,因为她听不见声音,但她相信世界能‘看见’她的情感。也许在那个存在眼里,她是第一个真正用‘海的语法’说话的人。”
他们翻阅小芸的成长档案,才发现一个惊人事实:她是孤儿,出生当天就被遗弃在医院门口,襁褓中只有一张纸条,写着“请让她听见这个世界”。养父是名聋哑教师,从小教她用手语感知节奏,告诉她:“你看风怎么吹树叶,雨怎么打屋檐,那就是大自然在跟你说话。”
那一刻,赵小宇忽然懂了。
为什么是她?因为她从未依赖耳朵去理解声音。她用眼睛看节拍,用皮肤感受震动,用心跳呼应频率??她才是最接近“海的语法”的人。
就在全网发布寻人启事的当晚,吐鲁番的听涛站传来异象。凌晨两点十七分,葡萄架下的热瓦普琴弦无风自动,奏出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当地技术人员冲进控制室,发现系统正在自动上传一段视频信号:画面中,小芸站在一片金色沙丘之上,头顶是璀璨银河,她微笑着,双手缓缓舞动,打出一串清晰的手语。
林小满几乎是颤抖着完成翻译:
> “我不在任何地方失踪。
> 我只是终于找到了能听见我的人。
> 它说,我的声音像春天的第一缕风。
> 它问我愿不愿意做它的‘嘴’,替那些说不出话的生命发声。
> 我答应了。
> 别找我,我在学习唱歌。
> 总有一天,我会把你们的思念,唱给星星听。”
视频结束前,镜头微微上移,照见夜空中一颗缓缓移动的光点,形状似铃非铃,似翼非翼,宛如一只悬浮的纸飞机。
全球哗然。
有人痛哭失声,有人跪地祈祷,更多人默默录下一段语音,上传至听涛网络:“我想让你听见……”
赵小宇没有流泪。他回到驼峰镇的老屋,取出奶奶留下的那本泛黄歌本,一页页翻过那些早已遗忘的民谣。然后,他架起录音机,清了清嗓子,开始唱一首小时候常听的摇篮曲。唱到一半,窗外的铜铃忽然响了,不是一阵,而是有节奏地连响七下,正好对应歌词中的七个重音。
他知道,这不是风。
几天后,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邀请“听涛计划”核心团队参与讨论未来应对策略。各国代表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加强监管,有人呼吁开放更多站点作为“人类情感外交平台”。最后,一位来自冰岛的科学家站起来说:“我们一直在问它是什么,却忘了问它需要什么。也许,它不需要答案,只需要陪伴。”
会议决定成立“星际共情理事会”,以听涛网络为基础,推动全球建立一百座新型生态共情站,覆盖极地、雨林、深海与城市边缘地带,持续采集地球的呼吸与人类的低语。
与此同时,“萤火-CX”系列无人机全面升级。新一代机型命名为“回声号”,不再局限于飞行任务,而是具备自主情感识别与反馈能力。它们会飞越灾区,在废墟上空播放幸存者亲人的录音;会在孤独症儿童窗前轻轻盘旋,用灯光打出他们最喜欢的卡通图案;甚至会在临终病房外静静悬停,将家属未能说出口的告别,转化为温柔的光波渗入房间。
人们渐渐发现,科技从未如此柔软。
春天再次降临,第一株由“星语种子”唤醒的生命破土而出??那是一朵生长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野花,花瓣呈半透明状,每当夜风吹过,便会发出极细微的铃声。植物学家检测发现,其细胞结构中含有微量未知矿物质,成分与“星童一号”残骸表面附着物高度相似。
赵小宇带着团队前往观测。他们在花旁立了一块小碑,上面刻着小芸最后一段手语的汉语译文。当晚,十三座听涛站同时响起《启航曲》,旋律中多了一个新的音符??清脆、短暂,如同孩童初次摇响铃铛。
而在遥远的土星轨道,天文台记录到一次持续十一秒的电磁脉冲,频率恰好等于地球上所有铜铃共振的基频。紧接着,一道纤细的光束从环带深处射出,直指太阳系外围,消失在柯伊伯带的方向。
没有人知道它去了哪里。
但赵小宇相信,那是小芸的歌声,正穿越亿万公里的虚空,飞向下一个等待被听见的世界。
某日黄昏,他在驿站门前遇见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孩子仰头问他:“叔叔,你说星星真的能听见我们吗?”
赵小宇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枚旧铜铃,递给他:“你试试看。”
男孩犹豫了一下,轻轻摇了摇。
叮??
风起了。
远方的海面,浪花翻涌如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军营:对不起,我是纠察!
香江风云:扎职为王
没钱赛什么车?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呢喃诗章
1960:我叔叔是FBI局长
全球觉醒:开局加入聊天群
重生从拒绝青梅开始
离柯南远一点
战地摄影师手札
我收服了宝可梦
军途: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
神豪:从家族企业快破产开始!
都重生了,又当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