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9章 立姬晖为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燕国的大新闻,一直都在以最快的速度传入大齐。
全国官员都在关注宋时安出使。
而在听说了宋时安带兵入关,丝毫不受阻碍的进入燕国后,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对于此人的恐惧,在朔风之战之后...
残阳将尽,血色浸染天际,青骨崖上尸横遍野,焦黑的箭矢插在冻土之中,如同大地的哀鸣。寒风卷着硝烟与血腥扑面而来,沈仲坐在少年身旁,肩甲碎裂,左臂缠着染血的布条,指尖微微颤抖。他望着那张苍白却渐渐透出光亮的脸,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意??不是因为胜利,而是因为这孩子眼中重新燃起的光。
“殿下,”他低声唤道,“您冷吗?”
少年摇头,双手紧握那面残破的“沈”字旗,仿佛那是唯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信物。“我不冷。我只是……第一次觉得自己活着有意义。”
沈仲心头一震,欲言又止。他知道,无论这孩子是否真为先帝血脉,此刻他的存在已不再是谎言或棋子,而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一段被压抑十年的正统之魂的归来。
林骁拖着疲惫身躯走来,铠甲破损,脸上一道深痕尚未包扎,肩头还插着半截断箭。“将军,心月已被押入后洞,守军清点完毕:我方阵亡八百六十三人,重伤四百余,粮草仅余三日之需。西北盟军伤亡千余,老酋长亲自断后,才挡住了宋时安追兵的反扑。”
沈仲缓缓点头:“传令下去,厚葬阵亡将士,每人刻碑立名,归南后追授忠勇爵位。另备灵车十二辆,将遗骸尽数运回望南台安葬。”顿了顿,又道,“请老酋长入内相见,我要亲谢救命之恩。”
林骁应声而去。片刻后,一名须发皆白的老将步入石窟,披着狼皮大氅,腰悬弯刀,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并未行礼,只是深深看了沈仲一眼,再看向那少年,忽然单膝跪地,声音苍老却坚定:
“二十年前,先帝曾救我全族于雪崩之下,赐粮万石,赦我叛罪。今日,我以狼首衔月旗起誓:西北七部,自此效忠太子,永不背弃!”
沈仲起身相扶,眼眶微红:“老将军大义,南境永志不忘。”
老酋长起身,低声道:“但你们不能久留。宋时安虽败,却未伤其根本。他必已知太子‘现世’,接下来便是天下震动。朝廷伪帝会下令通缉,各地节度使或将观望,或会倒戈。若无实据立威,仅凭一面残旗、一段传说,难服众心。”
沈仲默然。他知道对方所言极是。百姓可以因一时热血拥戴太子,但权臣不会因此放下刀兵。必须有一件足以震动朝野的信物??一件唯有真正太子才能掌握的东西。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的少年忽然开口:“我记得……宫中藏书阁第三排第七架,暗格里有一本《玉衡经》,封面夹层藏有先帝亲笔遗诏。上面写着:‘若朕崩殂,继嗣者持此诏与虎符合者,即为正统。’”
沈仲猛地抬头:“您还记得具体内容?”
少年闭目片刻,一字一句背诵而出:“‘天地昭昭,宗庙不灭。吾子承命,掌玉玺,执虎符,镇南疆,抚万民。若有奸佞篡位,天下共击之。钦此。’”他睁开眼,“这是父皇临终前夜,亲手教我念的。那时我还小,但他反复让我背了三十六遍。”
沈仲呼吸骤然急促。这道遗诏他曾听先帝提及,却从未得见真迹。若真存在,且能取出,便是最有力的正统凭证!
“我们必须回京。”他沉声道,“不是现在,而是待时机成熟。当务之急是护送殿下南下,稳住根基,联络旧部,积蓄力量。”
当晚,大军整编合并。南境残军与西北骑兵合为一旅,共计一万两千余人,由沈仲统帅,林骁为副,老酋长率本部断后。他们焚烧寒窑,毁去所有痕迹,不留一丝可被追踪的线索。临行前,沈仲亲自将秦戈的骨灰装入青铜小匣,系于马鞍之上。
“你没能看到这一天,”他轻声道,“但我答应你,这孩子会回到属于他的地方。”
七日后,队伍穿越漠北边缘,进入西川边境。沿途村镇闻风而动,百姓纷纷焚香设案,称“太子归矣”。有人跪地痛哭,有人自发供粮送衣。消息如野火燎原,短短数日便传至江南、岭南、荆楚之地。
然而,也有人不信。
三月初三,一封密报送抵沈仲手中:**宋时安已在京师宣布太子为“妖人冒充”,并出示所谓“火中遗骸”及“太医验骨文书”,宣称真太子早已焚化,今所谓“归来者”,乃沈仲勾结外夷伪造之局,意图谋逆。**
更令人震惊的是,朝廷已派出三路大军围剿:东路由骠骑将军裴元率领五万水师封锁长江;西路镇西侯陈良带兵三万进驻巴陵;南路则是宋时安亲信将领王厉,提兵四万直逼南境门户??云岭关。
“他在逼我们决战。”林骁冷笑,“想借舆论压我们低头,再以武力剿灭,彻底抹去太子之名。”
沈仲站在山巅?望南方,手中握着那枚青铜虎符,寒风吹乱了他的白发。他知道,这一战已无法避免。但与其躲藏,不如主动出击。
“传令各州义军首领:四月初八,齐聚云岭关下,共举勤王大旗。”他转身下令,“同时,放出风声??四月初七夜,我们将启程前往金陵祖庙,在先帝灵前举行认嗣大典,昭告天下太子归位。”
副官迟疑:“可金陵尚在敌控之下,此举太过冒险。”
沈仲嘴角微扬:“正因为危险,才显得真实。宋时安不会相信我们会去送死,所以他一定会派重兵拦截。而我们要的,就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投入全部兵力。”
计划悄然展开。
四月初五,一支百人轻骑自西川出发,打着“迎太子祭祖”的旗号,昼夜疾驰,沿途张贴榜文,宣扬太子仁德、揭露宋时安篡政罪行。百姓争相传阅,民心沸腾。
与此同时,沈仲主力却悄然转向东南,借密林掩护,潜伏于云岭关外五十里的黑松谷。此处地势险要,两侧高山夹峙,中间仅一条狭道通行,正是设伏绝佳之所。
四月初七黄昏,王厉大军果然如期而至。他奉命截杀“赴金陵”的太子车队,一路急行,士卒疲惫不堪。斥候回报前方发现大量车辙痕迹与篝火余烬,似有大队人马经过。
王厉大喜,下令全军加速追击。却不料刚入山谷,两侧山头火把骤然点亮,滚木?石如暴雨倾泻而下!紧接着,三千弓弩手齐发,箭雨覆盖整个狭道。南境精锐从暗处杀出,林骁亲率铁骑冲阵,直取中军。
战斗不过半个时辰,四万敌军溃不成军。王厉本人被生擒,押至沈仲面前时仍满脸不可置信:“你们……根本没去金陵?”
沈仲端坐马上,冷冷道:“你以为我会拿殿下的性命去赌一场虚无缥缈的仪式?真正的祭典,是在人心之中。”
此役之后,南境震动。各地豪强纷纷响应,开城迎驾。荆楚刺史周延率先上表称臣,献粮十万石;江南盐商联盟暗中资助军饷百万两;甚至连东海渔民主动组织船队,愿助大军渡江。
四月十八,沈仲率军抵达望南台。城门大开,百姓夹道相迎,孩童捧花,老人焚香。少年立于高台之上,身披赤金袍服(乃沈家祖传御赐之衣),手持虎符,面向万民朗声道:
“我或许不知自己生于何处,但我清楚,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十年苦难,也赋予我今日责任。我不求人人信我血脉,只求诸君信我之心??愿与诸君共守河山,重建清明!”
万人齐跪,山呼万岁。
当晚,沈仲召集群臣议事。席间,一位年轻女子悄然入帐??竟是当年随李嬷嬷一同失踪的宫女素娥!她历经千辛万苦,从北方逃回,带来惊人真相:
“十年前那场大火,并非意外。是宋时安买通内侍纵火,意图烧死太子。李嬷嬷拼死救出襁褓中的真太子,却被心月追杀至绝境。最后时刻,她将太子托付给我,自己跳崖身亡。我带着孩子隐姓埋名十年,直至听说沈将军寻太子,才敢现身。”
她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龙纹双螭,正是东宫嫡子专属信物。
沈仲接过玉佩,指尖轻抚纹路,泪水终于滑落。他转头看向帐外静立的少年,心中百感交集。
原来,他一直守护的,竟是真正的太子!
次日清晨,沈仲携太子登临望南台最高处。朝阳初升,霞光万丈。他将玉佩亲手为少年戴上,郑重跪拜:
“臣沈仲,恭迎陛下还朝。”
少年颤抖着扶起他,哽咽道:“从今往后,我不再是孤身一人。你是我的盾,也是我的剑。我们一起,把失去的一切,夺回来。”
沈仲仰望东方,喃喃道:“寒霜千年,终见春晓。这一局,才刚刚开始。”
远方,长江波涛滚滚,金陵城影隐约可见。战鼓之声,已在风中隐隐回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