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1章 康逊的报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时安坐着马车,回往新城。
在途中,车队突然停了下来。
“怎么了?”
宋时安不解,掀开了马车前帘询问三狗。
然而话音刚落,他就定住了。
接着,在心月呆呆的表情下,激动的跳...
夜色如墨,沉压皇城。太极殿的灯火却彻夜未熄,映得琉璃瓦泛出幽幽金光。沈昭端坐龙案之前,虎符在手,目光凝于沙盘之上??雁门关外三十里处,已插上北狄前锋营的黑色狼头旗。斥候来报,敌军以骑兵为主,日行百里,所过之处村落尽焚,百姓流离失所。更令人忧心的是,北狄此次南侵,并非单纯劫掠,而是打着“迎回真主”的旗号,宣称大胤皇室早已断脉,所谓“太子重生”乃妖言惑众,唯有他们扶持的“先帝遗孤”才是正统。
“荒谬!”林骁一掌拍在案上,震得茶盏跳起,“哪来的遗孤?十年前宫变之时,所有宗室子嗣皆被宋时安清洗殆尽,连襁褓中的公主都没放过!这分明是北狄捏造身份,妄图动摇我朝根基。”
沈仲立于窗前,披风微动,眉宇间透着深思。“未必全假。”他缓缓道,“当年李嬷嬷带陛下南逃,确曾提及一名宫女怀有身孕,乃先帝临幸不久后所留。那女子本欲待产后再报礼部登记,却被宋时安提前察觉,连夜遣人‘送出宫养病’,从此杳无音信……若她真的诞下皇子,又被北狄截获,此事便说得通了。”
殿内一时寂静。
沈昭指尖轻抚沙盘边缘,声音低而稳:“无论真假,北狄借我血脉之名兴兵犯境,便是对我江山的大不敬。朕不容任何人玷污父皇的血脉,也不容异族以谎言蛊惑民心。”
他抬眼,目光如刃:“传令三军:即日起,全国戒严。征召各州府青壮入伍,每户出丁一人者免赋一年;工匠日夜赶制弓弩、火器;粮草由户部统筹调度,优先供给北方防线。另命西凉节度使速派铁骑两万东进,与我主力会师雁门。”
林骁抱拳领命,转身欲出,却被沈昭唤住。
“林将军,此战不同以往。我们不仅要胜,更要让天下人看清??谁才是真正守护华夏正统之人。”
“臣明白。”林骁回头,眼中燃着战火,“这一仗,我们要打得堂堂正正,让北狄知道,中原不是可随意践踏的草原。”
翌日清晨,圣旨颁行天下。百姓读罢,无不震动。有人痛哭流涕,忆起十年压抑岁月;有人焚香祭天,祈愿新皇护佑山河。更有无数青年自发奔赴军营,肩扛锄头而来,换上铠甲而去。街头巷尾流传一首新谣:“寒霜千年终见春,赤旗北指破胡尘。若问王师何处去?雁门关外葬敌魂!”
七日后,御驾亲征的仪仗自皇城出发。沈昭一身玄甲,外罩明黄披风,骑白马而出。万民夹道相送,老者跪地叩首,孩童高举纸折长戟,呼喊“陛下平安”。沈仲与林骁分列左右,身后六万精锐步骑列阵如林,旌旗蔽日。
行至潼关,岭南总管陆怀安率水军五千抵达,带来大批硫磺、火油与竹制爆雷??那是岭南匠人根据古方改良的“霹雳炮”,一经点燃便可炸裂飞射铁砂,专破骑兵冲锋。与此同时,荆南节度使周延也遣使送来战象八头,皆披重甲,背负箭楼,号称“不动之城”。
大军士气为之大振。
然而真正让沈昭心头一紧的,是一封来自北疆细作的秘密奏报:北狄可汗并未亲自领军,真正统帅三十万大军的,竟是一个汉人谋士,姓裴,名渊,字子深,自称“前太常寺少卿裴元之弟”。
“裴元?”林骁冷笑,“他兄长如今还被困长江,眼看就要成为我军阶下囚,弟弟反倒投靠外族,引狼入室?真是兄弟齐心,共毁社稷啊。”
沈仲却神色凝重:“此人不可小觑。据旧档记载,裴渊少年时便通晓兵法阴阳,曾著《边策十三篇》,可惜因出身寒门不得重用,后愤而辞官归隐。若真是他执掌北狄军政,那此战将远比想象艰难。”
沈昭默然良久,忽问:“他可曾在宫中任职?见过朕?”
“未曾。”沈仲答,“但他兄长裴元曾任东宫侍讲,对陛下幼年言行应有所闻。”
沈昭眸光一闪:“那就有趣了。他既知朕事,又辅佐北狄伪称‘真主’,想必早已准备了一套足以乱真的说辞。我们必须抢在他之前,让天下知晓真相。”
于是,在大军继续北上的同时,一道密令悄然发出:命素娥携梅岭寺出土的手印泥板拓片与产报文书副本,前往各大州府学宫宣讲太子身世,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臣、儒生联名作证。同时派出百名伶官,编排新戏《屈子祠前》,讲述太子如何历经磨难、终归正位的故事,在市井乡野广为传唱。
一个月后,大军抵近雁门关。
此时关内守将已死守半月,粮尽援绝,城墙多处崩塌。但令人震惊的是,北狄并未全力攻城,反而在城外扎下大营,每日派人擂鼓叫阵,却不接战。更有甚者,每至黄昏,便有一队骑兵绕城奔驰,高呼口号:“迎回真主,还我太子!伪帝沈昭,窃国之贼!”
城中守军几近崩溃。
沈昭登高望远,只见敌营绵延数十里,黑帐如云,狼纛猎猎。而在中军大帐之前,赫然竖立一座金色穹庐,形制竟与皇宫偏殿极为相似。帐前立碑,上书八字:“天命所归,正统再临。”
“他们在演戏。”沈仲冷声道,“想用心理攻势瓦解我军意志,逼我们在不利条件下决战。”
“不如将计就计。”沈昭忽然一笑,“既然他们要演,那我们就陪他们,演一场更大的。”
当夜,王师扎营十里之外。沈昭下令全军休整三日,禁止出击。与此同时,命工匠秘密打造一辆巨型战车,车身覆以金漆,四角悬挂铜铃,中央设一高台,台上放置仿制玉玺与龙椅模型,名为“承运车”。又挑选三百名嗓音洪亮的士卒,日夜操练一句口号:“真龙归来,万邪退散!”
第三日黎明,鼓声骤起。
六万大军列阵而出,分为左中右三翼。中央由沈昭亲率,护卫“承运车”缓缓推进;左侧林骁统领骑兵,随时准备包抄;右侧则为西凉铁骑与战象部队,压阵威慑。
北狄大营顿时骚动。
不多时,敌军列阵迎敌。最前方是五万轻骑,手持弯刀,嘶吼如兽。其后步兵方阵层层叠叠,盾牌森然。而当中军开道之际,一辆华贵銮驾缓缓驶出??车内端坐一人,约莫十五六岁,身穿紫金蟒袍,头戴冲天冠,胸前挂着一枚龙纹玉佩,面容清秀,眉目竟与少年沈昭有七分相似!
“看!那是真正的太子!”北狄士兵齐声高呼。
“伪帝当诛,真主复位!”
鼓乐齐鸣,竟还有乐工吹奏前朝雅乐。
沈昭立于承运车上,面不改色。他缓缓起身,摘下头盔,露出真容。阳光洒落,胸前玉佩折射出耀眼光芒。他举起右手,声音穿透战场:
“朕,沈昭,景和元年三月初七生于东宫,母后李氏,乳名阿念。三岁能诵《孝经》,五岁骑竹马于御花园,六岁冬日在冰湖救起落水宫女,赐糖糕而不取赏。七岁随父皇祭天,亲手点燃三炷香。你们说的那个‘太子’,可记得这些事?”
全场寂静。
他又转向那辆敌军銮驾,冷冷道:“你可知,真正的太子满月时留下的手印在哪里?在梅岭禅寺!你可知,先帝临终前写下遗诏,藏于何处?在望南台地窖暗格之中!你若有半点血脉相连,为何不敢拿出证据?只敢躲在别人的皮囊里,做一只披着龙袍的狐狸?”
话音未落,素娥策马上前,展开一幅巨卷??正是手印泥板拓片。她朗声道:“老奴素娥,原为东宫掌灯宫婢,亲眼见证太子降生!此手印千真万确,若有虚言,天打雷劈!”
紧接着,十位从各地赶来的老臣联袂而出,逐一指证文书格式、印章纹路、笔迹特征,无一不符。
北狄阵营开始动摇。
就在此时,沈昭一声令下:“放!”
数百架床弩齐发,射出的并非利箭,而是一捆捆传单??上面印着太子幼年画像、手印对比图、遗诏全文,以及北狄伪造“太子”的种种破绽。传单如雪片般飘入敌营,瞬间引发哗然。
一名北狄百夫长捡起一张细看,突然怒吼:“这玉佩纹路不对!咱们给那小子戴的是双龙抢珠,可真正的应该是五爪盘云!这是假的!”
混乱迅速蔓延。
正当敌军阵脚不稳之际,林骁率领轻骑突袭侧翼,西凉战象轰然踏地冲锋,震得大地颤抖。北狄骑兵惊骇莫名,战马受惊失控,自相践踏。而那所谓的“太子”见势不妙,竟欲调转銮驾逃跑,却被愤怒的亲卫当场掀翻在地。
“你们骗我们!”一名北狄将领怒吼,“我们千里南下,只为迎回故主,结果你们拿个乞丐来冒充?!”
裴渊现身欲稳局势,却被乱军推搡,险些坠马。他仰望沈昭所在高台,眼神复杂,最终长叹一声:“天命不在北狄……而在彼处。”
当夜,北狄大军溃退三十里,烧营遁走。途中自相残杀者无数,丢弃辎重堆积如山。裴渊试图重整残部,却被亲信割去首级献降。北狄可汗闻讯暴怒,斩杀使者泄愤,但仍不得不下令全面撤军,退回漠北。
七月廿七,沈昭率军收复雁门关。
城头升起大胤赤旗,百姓扶老携幼出迎,哭声震野。一位白发老翁跪在道旁,捧着一碗清水奉上:“陛下,这是我们守城将士喝的最后一口干净水。如今您回来了,这江山,总算干净了。”
沈昭下马接过,一饮而尽。
回师途中,捷报频传:裴元在长江突围失败,船只被火油焚毁,本人重伤被俘;陈良党羽尽数伏诛;各地叛乱平息,民生渐复。更有奇事发生??昔日被宋时安贬黜的忠臣之后纷纷现身,携祖辈遗留密信投效朝廷,其中一封竟出自已故丞相之手,详述当年宫变全过程,并附有先帝血书残片:“朕若有子存世,必以忠勇之臣辅之,复我社稷。”
沈昭跪读泪下,遂下令重建忠烈祠,将百余名蒙冤忠臣入祀享祭。
腊月初八,京城迎来第一场雪。沈昭站在太庙前,望着皑皑白雪覆盖殿顶,恍如十年光阴一夜洗净。
沈仲悄然走近,递上一杯热酒:“陛下,这一年,太累了。”
沈昭摇头:“累,但值得。父皇若在天有灵,也会欣慰。”
老人笑了笑,忽而低声道:“还有一件事,一直未敢告诉您……李嬷嬷,并非只是您的乳母。”
沈昭一怔。
“她是先帝早年安置在民间的眼线,出身江湖,精通医术与易容。当年宫变之夜,她本可独自逃生,却选择带着您跳崖求生。后来她在岭南病逝,临终前留下一封信,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替一个朋友完成最后的托付。那个朋友,是你母亲。’”
风停雪落。
沈昭久久伫立,终于缓缓跪倒在雪地中,朝着南方深深叩首。
三拜之后,他起身,望向远方。
春天虽未至,但薪火已燃。寒霜千年,终将迎来第一个真正的春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