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安早就知道东凉不安全,不然他也不能够以‘安全’这个理由向左子良提出分开控制质子的提议。
只是他没有想到,这康逊竟然这么疯狂。
自己还在新城的时候,便搞出刺杀来。
此举,稍微有些政...
风雪渐歇,晨光破云。太庙前的石阶被扫得干干净净,唯有沈昭跪拜之处,雪未动,仿佛天地也为之凝滞。他起身时,肩头落了一层薄霜,却不肯让人拂去。沈仲默默收起酒杯,退至身后三步,低眉不语。
回宫之后,沈昭并未立即歇息。他命人取来李嬷嬷临终前所留信笺的原件??那是一卷用油布层层包裹的素绢,字迹枯瘦却力透纸背。信中除却那句“我不是英雄,我只是替一个朋友完成最后的托付”,尚有数行隐语:“岭南梅岭寺后山古井之下,藏有你母遗物三件:金锁片、血书半幅、玉簪一支。若有一日天下动荡,血脉之争再起,请以此证真伪,莫负她舍命护你之心。”
沈昭读罢,指尖微颤。十年来,他以为自己追寻的是皇位正统,是江山社稷;可此刻才明白,真正贯穿这一切的,是一位母亲在生死边缘为子铺下的路。他当即召见素娥,命其亲率禁军精锐南下岭南,务必掘井寻物。又遣密使前往梅岭寺,叮嘱住持严守消息,不得让外人靠近后山寸步。
与此同时,朝局虽稳,暗流未平。北狄虽退,然边境残部仍时有骚扰,且据细作回报,漠北已有部落开始供奉那枚被献降的裴渊首级,称其“智绝中原,魂镇南疆”。更有传言说,北狄可汗已秘密迎回所谓“真主”之尸(实为一名替身),建庙祭祀,欲以神道蛊惑草原诸部,图谋再举。
更令沈昭忧心的是,长江战俘营传来急报:裴元伤重不治,临死前留下遗言:“吾弟非叛臣,乃殉道者。大胤气数已尽,天命归于四海苍生,不在紫宸殿上。”此语一经传开,竟在民间激起涟漪。一些失意士人、流亡宗室后裔纷纷议论,谓“沈氏得国不正”“太子重生本为传说”,甚至有人私刻碑文,称“寒霜千年”乃谶语,预示大胤将亡。
沈昭闻之,冷笑一声:“一介将死之人,也敢妄谈天命?”但他深知,言语如风,一旦吹入人心,便难收回。于是下令编修《正统录》,由翰林院牵头,汇集历代典籍、宫档秘录、老臣口述,系统梳理景和帝一脉传承脉络,并特别注明沈昭出生时辰、接生稳婆姓名、东宫当日奏乐曲目等细节,务求滴水不漏。
他还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开放太医院档案,允许民间医者查阅当年李妃妊娠记录与产后调理方剂;命工部重修东宫旧址,在原地立碑铭文,镌刻太子幼年事迹十则,每旬由礼官主持祭礼,邀请百姓观礼诵读。
此举震动朝野。有人赞其坦荡无私,以民心为根基;也有人讥讽“帝王自证如讼徒”,丢了天家威仪。但无论褒贬,沈昭不再辩解。他知道,真正的正统不在金銮殿上的龙椅,而在万民心中的认定。
冬去春来,素娥终于归来。
她带回了三件遗物。
金锁片上刻着“阿念长命百岁”六字,笔迹与先帝御笔完全一致;血书半幅写着“吾儿若存,必承大统,勿惧风雨,母在泉下守之”;而那支玉簪,通体碧绿,簪尾雕成凤凰回首状,正是当年李妃入宫时,景和帝亲手所赐之物。据老宫人回忆,此簪从不离身,宫变那夜,亦随李妃一同葬身火海??可如今竟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岭南古井之中。
沈昭捧簪良久,泪落无声。
他当即将三物供于太庙正殿,诏告天下:“此乃朕母遗信,铁证如山。若有再言朕非先帝血脉者,视同谋逆。”同时命画师依记忆绘制李妃画像,悬于各州府学宫,配以《慈母记》一篇,讲述她在宫中如何仁厚待下、劝谏君王、庇佑孤弱,乃至为保太子性命甘愿赴死。
百姓观之动容。街头巷尾又起新谣:“一簪一锁一纸书,胜过千军与万卒。莫道深宫无烈女,寒霜深处有春苏。”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酝酿。
五月十五,京畿突现异象:连日暴雨不止,永安河决堤,淹及三县。朝廷紧急调粮赈灾,沈昭亲赴灾区巡视,目睹百姓扶棺哭儿,田地尽毁,心中如刀割。正当他下令减免赋税、征发民夫修堤之际,一道奏报送至案前??荆州刺史上报,境内一座荒废多年的古庙中,发现一块残碑,上书十二字:“赤龙坠翼,白虎衔哀;寒霜未尽,真主再来。”
字体古拙,似出自前朝匠人之手。
更诡异的是,碑文背面竟浮现出淡淡血痕,经查验,确为人类血液所浸染,年代久远,非近年伪造。一时之间,谣言四起,谓“天降警示”“大胤将亡”。连一向沉稳的沈仲也皱眉道:“此碑若真是前朝遗物,岂非说明‘寒霜千年’之说早有预言?”
沈昭沉默良久,忽问:“那庙原名何?”
“回陛下,当地老人唤作‘望南台旧祠’。”
沈昭瞳孔一缩。
望南台!那不是母亲信中提到的地方吗?先帝遗诏藏匿之所!
他立刻启程南下,带亲卫百人,日夜兼程赶赴荆州。抵达望南台时,只见荒草漫径,断壁残垣,唯有一株老槐树屹立不倒,树根盘绕处隐约可见地窖入口。沈昭亲自执镐挖掘,三个时辰后,终于撬开石板,进入暗格。
里面并无遗诏。
只有一具骸骨,蜷缩于角落,身披残破官服,胸前挂着一枚铜牌,上刻“东宫典簿 张维”。骸骨手中紧握一卷竹简,因密封良好,尚可辨识内容:
“景和十七年冬,奸相宋时安发动宫变。余奉李妃密令,携遗诏副本藏于此地,并埋设机关,唯血亲触之方可开启内匣。然贼党搜山三日,余不敢出。饥寒交迫,知命不久矣。今录遗诏全文如下……另附一事:李妃确有一女,生于太子次年,取名‘婉柔’,瞒报宗人府,托付江湖友人抚养。此女若存,当为当今陛下唯一血亲……”
竹简至此中断。
沈昭如遭雷击,踉跄后退。
妹妹?他还有一位妹妹活着?
他颤抖着手翻开遗诏全文,果然与素娥所述分毫不差。而在最后一行,赫然多出一句朱批:“朕若有二子嗣存世,互为扶持,共保江山,勿使权臣再乱朝纲。”
原来父皇早已预料一切。
沈昭当场跪倒,对着骸骨三叩首,命人以礼改葬张维,并追封为忠义大夫。随后,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彻查十年前宫变期间失踪的婴孩,尤其是女婴,凡符合条件者,一律接入京城甄别血脉。
三个月过去,线索纷至沓来。最终,一名来自江南的女子被引荐入宫??她名叫柳含烟,自幼由一位游医抚养长大,精通药理,容貌清丽,眉宇间竟与李妃有七分相似。更关键的是,她左肩有一枚梅花形胎记,与李妃当年生产记录完全吻合。
经太医反复检验,结合面相、体质、病史比对,基本确认其身份。
沈昭在偏殿召见她时,两人相对无言。良久,柳含烟轻声道:“我只知道,养父临终前告诉我,我是皇家血脉,母亲死于大火,父亲是个皇帝……他说,总有一天,会有人来找我。”
沈昭眼眶泛红,缓缓取出那支碧玉凤簪,递到她面前。
柳含烟看到簪子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这是我娘……我梦里见过的簪子……她说,只要看见它,就知道亲人来了。”
兄妹相认,举国欢庆。沈昭下旨册封妹妹为“昭宁长公主”,赐居永宁宫,参议内廷事务。百姓皆言:“寒霜千年,终得双星照夜,龙凤齐鸣。”
然而,平静之下,危机潜伏。
就在册封大典当晚,一名黑衣刺客潜入皇宫,直扑昭宁宫,险些得手。幸得沈仲早有防备,布下暗哨,将其擒获。审讯之下,刺客供出幕后主使竟是陈良余党,意图借“真假公主”之名制造混乱,挑动皇室内部猜忌。
沈昭震怒,下令彻查到底。结果牵连出两名六品官员、一名太监、三位宫女,皆为昔日宋时安旧部隐藏至今。一场清洗随之展开,前后诛连三百余人,朝堂为之一肃。
事后,沈昭单独召见沈仲,问道:“你说,他们为何现在才动手?是不是……一直在等这个‘妹妹’出现?”
沈仲点头:“正是。他们不怕您有一个妹妹,怕的是您相信她是真的。只要您一日不信,他们便可散布谣言,说她是假的;可若您真认了她,他们就能刺杀她,再嫁祸给您,说什么‘兄弟能共天下,姐妹却容不下’……一箭双雕。”
沈昭闭目长叹:“母后临终托付,是要保全我的性命;可如今看来,她更想让我学会,如何在这权力漩涡中守住真心。”
沈仲轻声道:“陛下已做得很好。只是接下来,更要小心。因为真正的敌人,未必在外。”
话音未落,宫外忽报:北方边关急奏,北狄可汗遣使求和,愿归还所有俘虏,撤出侵占土地,条件只有一个??请大胤交出“伪太子沈昭”,换回“真正的大胤血脉”。
使者还带来一幅画卷。
画中少年端坐金殿,面容俊秀,眼神冰冷,赫然又是另一个“沈昭”!
沈昭盯着画看了许久,忽然笑了。
“好一个轮回戏法。”
他提笔批复:“允和议。但须北狄先遣返全部汉民俘虏,拆毁所有僭越宫殿,再由两国共派使者,赴梅岭寺举行‘辨真盟誓’??届时,让天地鬼神共鉴,谁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他知道,这场关于正统的战争,永远不会真正结束。
但只要薪火不灭,只要还有人愿意为真相赴死,为正义发声,为亲情守护,为信念坚持,那么哪怕寒霜再覆千年,春天也终将到来。
腊月三十,除夕之夜。
皇宫张灯结彩,沈昭携妹妹登上午门城楼,与万民共赏焰火。
夜空绚烂,火树银花映照江山万里。
一个小女孩举起灯笼,大声问:“陛下,明年还会打仗吗?”
沈昭俯身微笑:“不会了。因为从今往后,我们守的不再是城墙,而是人心。”
远处钟声响起,新岁降临。
风雪停歇,东方微明。
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