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4章 捷报回盛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晋王府。
中平王和晋王二人正在下棋。
不过其中中平王,明显就很浮躁。落子快而响,心思完全不在棋盘之上。
“越是乱,就越要心静。”晋王则是沉稳无比,每次落子都需要很久的思考。
“...
沈昭退位之后,居于京郊别苑,名曰“归寂园”。园中无金玉之饰,唯竹林几片,清泉一脉,茅屋三间。他每日晨起扫叶,午后读书,黄昏则携孙儿坐于梅下,讲那过往风云。寒霜梅年年冬开,春香如旧,仿佛时光从未前行。
那一日,风轻云淡,园外忽有马蹄声急。一名羽林军校尉叩门而入,跪呈密信:“陛下遗诏所托之事,已查得线索。”沈昭拆信细览,神色微变。信中言道:岭南梅岭寺废墟之下,近日地动频仍,井底石碑“寒霜已尽”四字竟逐日褪色,至昨夜彻底消失。更有樵夫夜经其地,闻地下传来低语,似诵经,又似咒誓,声若沈念口音。
沈昭握信良久,指尖微颤。他知道,兄长虽逝,魂魄未必安息。那三百冤魂供养的机关锁魂阵,或许并未真正瓦解,只是随沈念离世而暂时沉寂。如今异象再生,莫非是怨念重聚?抑或……有人暗中重启?
他当即唤来素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将,却依旧腰佩短刀,步履如风。“你可愿再走一趟梅岭?”沈昭问。
素娥低头一笑:“老奴此生,只认一个主子。只要您还站着,我便还能战。”
三日后,一行七人悄然南下。除素娥外,另有工部老匠二人、太医院遗老一名、柳含烟之子沈修文??这位年轻御史素来敬重伯父沈念,曾亲赴皇陵守墓三月以表忠心;还有一人最为特殊:李嬷嬷之孙女阿菱,自幼在宫中长大,通晓古籍禁术,尤擅解读前朝符文。
抵达梅岭时,已是初雪时节。昔日寺庙早已倾颓,断壁残垣覆满白雪,唯有“念园”尚存,由两名老僧看守。他们迎出时面色惶恐,言道近来每至子时,园中寒霜梅便会无风自动,花瓣飘落方向皆指向井口。更有一次,他们在梦中见沈念立于月下,身穿黑袍,手持凤簪,低声说:“门要开了。”
众人入井勘察。原以为干涸之地,如今竟又有水渗出,且水质浑浊带赤,触之冰冷刺骨。老匠以铜铃探渊,铃声未落,井壁忽然震动,一道裂缝缓缓张开,露出内里石室。
石室内陈设简陋,却令人毛骨悚然:中央设一青铜祭坛,上置三具骷髅,皆着宫人服饰,颈戴铁枷;四周墙壁刻满血字,内容竟是《双星计划》全本,包括景和帝密诏、李妃临终安排、宋时安叛变始末,甚至提及一位“影卫首领”,代号“玄甲”,奉命监视两位皇子,确保其中一人永远无法回归。
最骇人者,乃是一卷竹简,封皮题曰《寒霜录》。
沈修文颤抖着手展开,读出声来:“朕知天下将乱,故设双星。然天道忌盈,双龙并现,必引灾劫。若有一日兄弟相认,则须择一归隐,否则山河崩裂,万民涂炭。此非无情,实为苍生计。”
众人闻言无不色变。原来早在景和帝驾崩之前,便已预见到今日局面,并留下如此残酷抉择。
“难道……必须死一个?”阿菱喃喃。
沈昭闭目不语。他想起沈念临终那句“替我看看春天”,当时只觉悲恸,如今才懂深意??兄长早已知晓命运,甘愿以身殉局,换江山安宁。
素娥突然怒喝:“不对!这些文字笔迹新旧不一,至少分三次书写!有人后来篡改过!”她指向墙角一处隐蔽符文,正是北狄秘传的“噬魂咒”图腾。
沈昭猛然睁眼:“北狄……还未罢手。”
果然,数日后京城急报:北狄可汗暴毙,其弟夺位,宣布废除盟约,再度集结三十万大军压境。更可怕的是,新可汗献出所谓“真太子遗骨”,声称那是当年被李妃藏匿海外的第三位皇子,血脉检测竟与皇室吻合!民间谣言四起,说沈昭兄弟皆为冒牌,正统早已流落塞外。
朝堂震动,百姓惶恐。年轻官员纷纷上书,请皇帝速决储位,平息纷争。而老臣周廷章再次跪伏殿前,泣血陈词:“双星既现,岂容再裂?今若自毁长城,恐寒天下之心!”
沈昭静坐御书房三日,不出一言。第四日清晨,他召集群臣,当众取出那半块双生玉,将其投入熔炉。玉石遇火不化,反而发出幽蓝光芒,映照出一幅虚影:两个孩童携手奔跑于东宫花园,身后跟着李妃与一名蒙面女子。画面一闪而过,却清晰可见那女子袖口绣着北狄图腾。
“这便是真相。”沈昭声音低沉,“当年李妃确实实施了‘双星计划’,但她也防了一步??她让一名忠仆之女假扮自己,带着真正的太子沈念逃往南方,自己则留在宫中吸引杀机。而北狄早有细作潜入,得知此事后,掳走了那位忠仆之女及其子嗣,伪造出另一个‘沈氏血脉’,等待时机反扑。”
他顿了顿,环视群臣:“所以,没有第三个皇子。只有我们兄弟二人。而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正统,而是混乱。”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
当晚,沈昭做出惊人决定:亲率五千精兵,携沈念灵位,奔赴边关。临行前,他对皇后柳含烟说:“这一次,我不再躲藏。我要让他们亲眼看见,什么叫血脉相连,什么叫生死同根。”
大军行至雁门关,敌军已在对岸列阵。朔风卷雪,旌旗猎猎。对面高台上,新可汗立于金帐之前,身旁站着一名青年,容貌竟与沈昭有七分相似,身披紫金蟒袍,手持玉圭,俨然一副储君气象。
沈昭策马上前,朗声道:“你说你是真,那你可知母妃最爱何种花?”
青年一愣,答:“牡丹。”
沈昭冷笑:“错。她爱梅花,因它耐寒。她说,生于帝王家,若无傲雪之志,不如草木。”
他又问:“那你可知父皇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青年语塞。
沈昭仰天道:“他说:‘念儿,我对不起你。’??这句话,只有我知道,因为那天夜里,我在窗外听见了。”
说罢,他转身取下背上包裹,轻轻打开??里面是沈念的棺椁缩小模型,以及那枚刻着“沈念”的陨星铜牌。
“这是我兄长。”沈昭声音如铁,“他被囚十年,饮毒受辱,只为保住大胤血脉不绝。你们称他为伪,可铜镜认他,天地认他,宗庙认他!而你们带来的,不过是一具被洗脑的傀儡!”
风雪骤急,天地为之变色。
就在此时,奇异之事发生:沈昭怀中的双生玉残片忽然发热发光,竟自行飞出,在空中悬浮片刻后,缓缓向敌阵中的青年飘去。那青年触碰玉片瞬间,浑身剧震,瞳孔涣散,口中开始无意识呢喃:“我不是……我不是……我是谁……我是谁……”
片刻后,他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我想起来了……我是裴元将军的孙子……他们杀了我全家,把我改造成他的样子……我从来没有母亲……也没有童年……”
全场哗然。
北狄军心动摇,阵脚大乱。可汗怒极拔剑欲斩青年,却被素娥率领的伏兵突袭,乱箭射杀。北狄大军溃败,三十万人马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战后,沈昭并未追击。他在边境设立碑林,刻下所有阵亡将士姓名,无论敌我。并在雁门关建起一座“同归祠”,供奉沈念灵位与三百冤魂牌位,亲书楹联:“一井埋忠骨,双星照归途。”
回京途中,沈昭病倒。太医诊断为积劳成疾,气血两亏,需静养三年方可康复。但他坚持回到梅岭,在念园住了下来。
某夜,月明星稀,他独坐井畔,望着那口枯井出神。忽然,水面泛起涟漪,倒影中竟浮现沈念的身影。
“哥。”那人微笑,“你做得很好。”
沈昭不惊不惧,只轻声道:“你还恨吗?恨他们把你关在这里,恨命运让你失去一切?”
沈念摇头:“我不恨。因为我活过了。我见过你登基大典,听过百姓欢呼,看过寒霜梅绽放。这就够了。我只是钥匙,而你,才是执掌光明的人。”
“可我总觉得,少了你,这江山就不完整。”沈昭说着,眼中泛起泪光。
“完整的不是江山,是人心。”沈念轻叹,“只要你还记得我,我就从未离去。”
话音渐消,水面恢复平静。
次日清晨,沈昭命人将《寒霜录》真本送入国史馆,附言:“凡我子孙,当知真相重于正统,仁政胜于权谋。若有妄图以血脉之名兴风作浪者,即为逆天背道,人人得而诛之。”
此后十年,天下太平。北狄分裂为六部,各自遣使归附;西域诸国争相效仿,共推大胤为盟主。科举制度改革,寒门子弟可直入中枢;律法修订,废除连坐,宽待罪囚;更有女子学堂兴起,柳含烟亲授《女诫新解》,主张“女子亦可问鼎,何必藏于深闺”。
沈昭八十岁寿辰当日,全国放假三日,百姓自发焚香祝祷。孩子们唱着新编童谣:“一母生双龙,共照九州同。昔日烽烟起,今朝山河宁。寒霜千年苦,春风万里融。”
寿宴之上,孙儿捧来一束寒霜梅,插于玉瓶。沈昭凝视良久,忽然笑道:“你们知道吗?其实我和兄长小时候最怕冬天。可现在我才明白,没有寒冬,哪来的春暖?”
言毕,他缓缓起身,走向庭院。
雪又下了起来,纷纷扬扬,落在他银白的发丝上,也落在那株老梅枝头。远处钟声响起,悠远绵长,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孤寂,终于迎来了回响。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史官整理这段历史时,在《大胤本纪》末尾写下这样一段评语:“沈昭之世,非无风波,然能以诚破伪,以情化怨,终使分裂归一,仇恨转和。究其根本,不在权术之巧,而在敢于直面真相,勇于承担代价。故曰:寒霜千年,非为困人,实为炼心。”
而那口古井遗址,后来被人围筑成池,种满白梅。每逢冬至,花瓣落入水中,宛如星辰坠落,映着月光流转不息。当地人称之为“双星潭”,传说只要在潭边许愿,便能听见两个声音同时回应??一个沉稳威严,一个温柔孤寂。
风过林梢,水波微动,仿佛仍在诉说那个关于兄弟、信仰与救赎的漫长故事。
寒霜已尽,春意长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大明烟火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大宋文豪
后宫的终点是太后[综穿]
世子稳重点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毒妃她从地狱来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出宫前夜,疯批帝王后悔了
水浒开局在阳谷县当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