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霍天眼前的,是一个极其精致的建模。
那并不是科幻电影一样,就单纯的是一个模型而已。
取而代之的……
那是一个个的数据!
一个个的关于航天飞机的数据!
当然了,整个建...
沙尘在晚风中打着旋儿,像一场无声的舞蹈。王星辰蹲在培育舱旁,指尖还沾着螺丝胶的黏腻,听见那张卡片被风吹得哗啦作响。他没去扶,只是望着远处那架无人机缓缓收起螺旋桨,像一只归巢的鸟。
林小满走过来,手里捧着一杯热姜茶,递给他:“甘肃台刚录完采访,说要剪一期‘沙漠里的星星’。”
“别播我。”王星辰吹了口热气,“让孩子们讲。”
她笑:“你躲也没用,才让太昨天在直播里说‘我老师是造星星的人’,现在全网都在刷这句话。”
他摇头,低头拧紧最后一颗固定螺栓。培育舱外壳上,已经贴满了孩子们画的树??歪歪扭扭的枝干,五颜六色的叶子,有的树顶上还画了小鸟窝和彩虹。
“老师!”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块太阳能板,“我们想把它装高一点!太阳晒得更久!”
“可以。”王星辰站起来,“但得算好角度,不然下午会遮住隔壁的传感器。”
“我知道!”她眼睛亮得惊人,“我用数学课学的三角函数算了,倾斜37度最合适!”
旁边男孩不服气地插嘴:“我用模拟软件试过,41度发电最多!”
两人立刻吵了起来,其他孩子围成一圈,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林小满看着这群人,轻声说:“以前他们连‘传感器’三个字都不会念。”
王星辰笑了。他知道,争论本身,就是教育最真实的样子。
夜幕降临,沙漠静得能听见风穿过沙粒的细响。孩子们睡下后,他和林小满坐在临时帐篷外,头顶是漫天星河。没有城市灯光的干扰,银河像一条流淌的光带横贯天际。
“你说,阿富汗那个女孩……她的机器真的能安抚人心吗?”林小满问。
“不是机器。”王星辰望着星空,“是她在告诉别人:我害怕,但我还在努力活着。这种声音,比任何算法都管用。”
话音未落,手环震动。一条紧急推送跳了出来:
> 【“星云网络”异常活动预警】
> 检测到大规模数据爬取行为,来源:境外IP集群
> 目标:青少年用户行为模型、开源协议密钥分发逻辑
林小满皱眉:“又来了?”
“不一样。”王星辰迅速调出后台日志,“上次是商业公司想复制系统,这次……他们在试图逆向推演‘风语者守护程序’的核心决策机制。”
“什么意思?”
“他们在研究我们的‘灵魂’。”他语气凝重,“想搞清楚为什么这些孩子愿意自发保护这个网络,而不是等着我们指挥。”
他打开全球节点热力图,发现异常流量正从东欧、北美、东南亚多个方向汇聚,目标直指三个关键中继站??云南怒江、肯尼亚基贝拉、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全是偏远地区的孩子在维护的节点。
“他们在测试底线。”林小满冷笑,“以为穷地方的孩子没人护着?”
王星辰没有回话,而是拨通了一个加密频道。
“巴特尔,是你吗?”
几秒后,一个稚嫩却清晰的声音传来:“王老师,我在听。”
“你那边信号稳定吗?”
“很稳!我妈妈帮我把天线绑在屋顶晾衣杆上了,风吹不动。”
“好。我要你启动‘萤火虫协议’,把所有可疑请求打散成碎片,随机转发给一百个随机节点,明白吗?”
“明白!就像我们玩捉迷藏一样,让他们找不到真东西!”
挂断通讯,林小满看着他:“你让一个盲童当反击中枢?”
“为什么不行?”王星辰反问,“他看不见光,却最懂什么是真正的‘点亮’。”
三小时后,攻击潮开始瓦解。那些试图窃取核心逻辑的IP,被无数虚假数据流淹没。有人收到的是吴志远的供电站设计图,有人跳转到了敦煌孩子的植树日记,还有人莫名其妙下载了一整套蒙古族民歌AI生成器。
更绝的是,某个欧洲黑客组织的主控终端,突然自动播放起青海湖帐篷小学的合唱录音??孩子们用藏语唱着《星星照亮回家路》,持续循环七十二小时,无法关闭。
第二天清晨,攻击彻底停止。
而“星云网络”的社区论坛上,多了一篇匿名帖:
> “我们试了各种手段,甚至砸了上百万美元买通道。可我们发现,这个系统根本杀不死。因为它不在服务器里,不在代码里,而在每一个孩子愿意为陌生人改一行代码的心里。”
> ??来自一个曾经想摧毁它的人
王星辰看完,默默将帖子置顶,加了一条评论:
> “欢迎回来。”
三天后,教育部特派专员抵达敦煌。
不是来检查账目,也不是谈政策落实,而是带来一份特殊文件??《青少年科创特区国际协作备忘录》。
“上面决定,不再把你们当成试点单位。”专员笑着说,“而是作为‘国家民间科技外交平台’正式立项。第一件事:下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你们派代表去巴黎,分享‘星云模式’。”
林小满愣住:“我们?去联合国?”
“不是你们。”专员指向远处正在组装新模块的孩子们,“是他们。”
当天晚上,一场特殊的选拔赛在沙漠营地举行。十个孩子站上临时搭起的讲台,用PPT、手绘图、甚至自拍视频,讲述自己参与过的项目。评委是王星辰、林小满,还有通过远程连线的三位国际教育专家。
最终胜出的是十二岁的藏族女孩卓玛。她做的不是高科技装置,而是一本《高原儿童观星手册》。里面记录了她和同学们连续一年每晚观察星空的手绘笔记,附带简单物理知识解释,全部用藏汉双语编写。
“我想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知道,”她在答辩时说,“即使住在世界屋脊,也能看懂宇宙的语言。”
掌声响起时,王星辰悄悄退出会场,走到营地边缘的一块岩石上坐下。他打开便携终端,进入“星童二号”的实时监控界面。飞船正掠过南太平洋上空,下一圈轨道将经过喀布尔。
他输入指令:
> 【优先广播:卓玛的观星笔记第23页】
> 内容:猎户座三颗星连成的腰带,藏语叫“牧羊人的鞭子”。古人说,看见它升起,就该赶羊下山了。
十分钟后,地面站反馈确认:信号已成功接收并播放。
同一时刻,阿富汗女孩上传的心理安抚仪新增了一项功能??当检测到使用者心跳加速时,会轻声念出一段星空故事。第一条,正是卓玛写的那段关于猎户座的文字。
一周后,龙腾厂区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一辆军绿色吉普车直接开进大门,车上下来的是位身穿旧式中山装的老者,胸前别着一枚褪色的航天徽章。门卫拦不住,陈锐闻讯赶来,一眼认出对方身份??张振国,我国早期火箭控制系统奠基人之一,三十年前隐退,传闻早已移居海外。
老人没说话,径直走向测试舱,在“星辰模块2.0”的展示台前站定。他戴上白手套,轻轻抚摸那块裸露的电路板,指尖划过每一根焊线,每一个接口。
足足十分钟,他才开口:“这东西……是谁设计的电源管理模块?”
“是我们团队集体完成的。”陈锐谨慎回答。
“胡说。”老人冷哼,“这布局,这走线逻辑,分明是李文博的手笔!”
王星辰这时赶到,听见名字,心头一震。
“您认识李文博?”
老人猛地转身,目光如刀:“他是我关门弟子!三年前昏迷前,最后一次见我,说他在做一个‘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工程师’的梦。我以为他疯了……可现在看来,你们把他没走完的路,走成了高速路!”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泛黄的设计草图,展开在桌上。
“这是我当年被叫停的‘全民航天启蒙计划’。上级说‘技术不能下放太多,怕失控’。结果呢?我们错过了整整一代人的想象力!”
他的声音颤抖起来,“可你们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敢想的还远。”
王星辰看着那张图纸,忽然明白了什么。
“所以……您今天来,是为了道歉?”
“不。”老人摇头,“是为了加入。”
当晚,张振国留在了厂区。他带来的不只是那张尘封三十年的蓝图,还有一整箱手写笔记、未发表的实验数据、以及一套完整的“低成本空间探测器教学套件”原型。
“我可以不要署名,不要经费,甚至不要办公室。”他说,“只要让我教孩子们怎么把梦想送上天。”
三个月后,第一台由“星云网络”协同研发的空间探空球升空。
材料是回收塑料与碳纤维混合编织,动力靠太阳能加热空气,导航系统基于吴志远的混合供电模型改进,飞行轨迹则由全球三千多名孩子通过“共创空间”共同规划。
它没有进入轨道,只飘到了平流层,拍摄了地球的弧形边缘与漆黑宇宙的交界。
但在落地回收时,人们发现球体内壁刻满了名字??每一个参与设计的孩子,都用激光笔在内衬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像一场跨越大陆的签名仪式。
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再次掀起波澜。
某权威媒体发布深度调查报道,标题赫然写着:《谁在制造恐慌?揭开“军工复合体”谣言背后的资本操盘链》。文章揭露,此前疯狂抹黑龙腾的几家自媒体,背后均有国外科技巨头的投资背景,其目的正是打压中国民间创新生态的成长。
文章结尾写道:
> “当一个国家的孩子都能动手造星星时,这个民族的未来,就不会被任何人定义。”
王星辰看到这篇报道时,正坐在飞往巴黎的航班上。身旁坐着的是卓玛、才让太,还有巴特尔。四个孩子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胸口绣着“星辰使者”字样。
空姐经过时,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这些都是小科学家?”
“他们是未来的光。”王星辰轻声说。
飞机穿越云层,阳光洒进舷窗。巴特尔忽然伸手摸了摸窗玻璃,笑着说:“老师,星星刚才跟我打招呼了。”
“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心里暖了一下。”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当卓玛用清脆的嗓音讲述“如何用三块钱的传感器监测山体滑坡”,当才让太演示牦牛巡游信号塔的动画,当巴特尔安静地播放那段被“星童二号”广播过的盲童语音包,全场寂静无声。
然后,掌声如雷。
会后,一位法国教育部长拉着王星辰的手说:“我们一直以为创新要靠精英大学、巨额投资、顶尖实验室。可你们告诉我们,真正的起点,可能只是一个孩子不想让奶奶再摸黑走路的决心。”
回国那天,渝州厂区门口排起了长队。
不是记者,不是官员,而是一群群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他们举着牌子:
> “我想做个会飞的轮椅!”
> “我能参加共创空间吗?”
> “老师,我也想造星星!”
王星辰站在门口,一个个点头,一句句答应。
直到夜深人静,人群散去,他才回到办公室。桌上放着一封信,没有署名,信封上画着一颗简笔星星。
打开一看,是李文博的母亲写的:
> “今天,文博的手指动了一下。医生说,可能是无意识反应。可我相信,他是听见了。听见了他的‘风语者’,真的在说话。”
王星辰握着信纸,久久伫立。
窗外,测试舱的灯依旧亮着。新的“星辰模块3.0”已在调试,这一次,加入了情绪反馈系统与跨语言协作引擎。
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数以万计的孩子正登录“共创空间”,上传他们的奇思妙想??
有想做“会哭的玩具熊”来陪伴留守儿童的,
有设计“垃圾自动分类鞋”想帮环卫工人减负的,
还有人发起众筹,要为太平洋岛国建造一座“漂浮图书馆”。
他知道,这场火,再也扑不灭了。
它不在某一家公司,不在某一项专利,不在任何一个政府名单上。
它在这片土地上,在千万双沾着泥土、机油、粉笔灰的小手里,在每一次“我想试试”的冲动里,在每一颗相信“我能改变点什么”的心里。
他走出大楼,仰头望天。
“星童二号”正悄然划过夜空,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而在它下方,无数盏由孩子亲手点亮的灯,正连成一片比银河更动人的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