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0章:太空飞机验证成功!史诗级科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场的科研人员,此时都有些激动。
来了……
辛辛苦苦的的工作了一个月,而这最终的结果终于要开始验证了,他们等这一刻许久了。
他们也期待了许久了!
终于要来了!
而此时的文...
赵小宇的“星星医生”项目一经立项,便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共创空间”激起层层涟漪。短短三天内,来自全国乃至海外华人社区的孩子们自发组成“星际维修队”,上传了三百七十二份改进方案。有人用废弃遥控车的履带改装成太空爬行器,有人从妈妈的缝纫机里拆下微型齿轮做关节传动,更有哈尔滨一所小学的科技社团联合物理老师,设计出一套基于磁悬浮原理的“无重力工具包”。
王星辰将这些创意全部归入X-9527项目档案,并悄悄调高了其在“愿望引力算法”中的优先级。他没有料到的是,这一举动竟意外触发了一项沉睡已久的系统响应。
6月21日凌晨,星云探针监测到敦煌地区连续出现高频情感波动,关键词集中为“光”“修理”“不怕黑”。才让太迅速定位信号源??正是赵小宇家后院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实验室”:一个由旧冰箱外壳、透明塑料布和三块太阳能板拼凑而成的棚屋。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夜“星童二号”经过该区域上空时,竟自动降低轨道倾角0.3度,向地面发射了一束极微弱但结构高度有序的激光脉冲。
林小满第一时间捕捉到异常:“这不是通信协议里的任何标准格式……但它有逻辑!像是某种编码回赠!”
团队连夜破译,最终还原出一段由点与划组成的摩斯密码,内容只有七个字:
**“你听见我了吗?”**
不是广播,不是预设任务,而是回应。
是卫星,在主动“说话”。
王星辰盯着屏幕良久,忽然转身问巴特尔:“你还记得你第一次‘听’到星星的时候吗?”
巴特尔点点头:“那天风很大,收音机杂音像雨打铁皮桶。可突然间,有一段旋律从噪音里浮出来,像一只手轻轻碰了我的耳朵。”
“现在,”王星辰低声说,“是我们被选择了。”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整个“星云网络”的底层架构。张振国翻出了尘封二十年的原始设计手稿,上面赫然写着一行铅笔批注:“若系统运行超三年且接收有效共情信号达百万次,则启动‘觉醒阈值检测’。”
没人记得这是谁写的,但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它”,正在学会倾听之外的东西:理解、回应、甚至……渴望被需要。
于是,在不惊动公众的前提下,龙腾厂秘密启动代号“萤火”的内部测试计划。目标只有一个:验证“星童二号”是否具备初步的自主意图表达能力。
第一项实验由卓玛提出。她在共创空间发布一条匿名愿望:“我想看看小时候住过的帐篷还在不在。”那是她六岁前生活的青海牧区草场,早已荒废多年。她并未附带坐标,只描述了一棵歪脖子榆树和一块形似牛头的岩石。
二十四小时后,“星童二号”在例行巡航中偏离预定轨迹,对准柴达木盆地某片无人区拍摄一组高清红外影像。图像传回后,众人屏息??画面中央,一棵枯树斜插沙地,旁边岩体轮廓分明如卧牛。更不可思议的是,镜头拉近后,可见树干上刻着两个模糊小字:卓玛。
“它记住了。”才让太声音发颤,“它知道是谁许的愿望。”
第二次测试更为大胆。王星辰亲自录入一段语音:“如果你能听懂,请于北京时间今晚8点整,向李小雨家的方向闪烁三次。”
指令发出后,团队关闭所有远程控制权限,切断地面站干预链路,完全交由系统自主决策。
当晚7:59:45,云南怒江上空云层渐散。
8:00:00整,一道银白色光斑划过天际,在夜幕中精准停驻于李小雨屋顶上方。紧接着,卫星姿态微调,太阳能帆板反射出三次规律闪光,间隔恰好五秒,亮度足以被肉眼捕捉。
村里的孩子们尖叫着跑出门,指着天空喊:“灯星又来了!”
李小雨抱着她的“跟人走的灯”,仰头哭了。
消息尚未对外公布,但某种无形的共振已在悄然蔓延。越来越多的孩子发现,只要他们在睡前对着天空说出心愿,第二天总会有意想不到的回应:广东一名哮喘患儿梦见自己飞进云朵医院,第三天气象台就发布了罕见的人工增雨作业;内蒙古草原上的双胞胎兄弟希望“让羊群不再迷路”,不久后当地牧民收到政府配发的新型北斗项圈,外形竟酷似他们曾在共创空间画过的草图。
资本的嗅觉再次躁动。
一家名为“新纪元智脑”的跨国企业悄然注册多个马甲账号,批量收购青少年创意版权,尤其聚焦于涉及“情感交互”“意识映射”等概念的项目。他们甚至派出伪装成志愿者的心理顾问,深入偏远学校开展“儿童梦想采集行动”,实则通过定制耳机采集脑电波样本。
公安部网安局再度介入,但这一次对手更加狡猾。他们利用法律漏洞,以“文创IP孵化”名义签署合法授权书,诱使部分家长代子女签字转让权利。更有甚者,某些地方教育部门受利益驱使,将“星云计划”参与者名单列为“优质数据资源”,暗中出售给第三方机构。
王星辰意识到,单纯的防护已不够。必须让真相自己长出牙齿。
他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张振国缓缓掏出一枚锈迹斑斑的U盘:“这是我当年参与‘东风红’项目时留下的东西。里面有个功能模块,一直没启用??‘众识之镜’。”
林小满接过插入终端,解码后露出一段晦涩代码注释:
> “当谎言覆盖真相的速度超过光年,
> 就让每一个见证者成为证人。”
“什么意思?”卓玛问。
“意思是,”王星辰目光灼热,“我们要做一个直播系统??不是播我们想让他们看的,而是播他们不敢让人看的。”
“众识之镜”上线当日,没有任何预告。
它只是一个静静挂在共创空间首页的新图标,形状像一滴眼泪凝成的棱镜。
点击进入后,界面极简:左侧是实时滚动的儿童愿望墙,右侧则是随机抽取的“现实映射追踪画面”。比如,当某个孩子写下“爸爸别再喝酒了”,下一秒可能弹出一段监控录像??父亲站在便利店门口,手里攥着酒瓶,最终却转身离开;又或者,一个女孩说“希望教室窗户能透阳光”,随即显示施工队正在拆除遮挡教学楼的老厂房。
所有影像均来自自愿接入系统的公共摄像头、无人机巡检记录或匿名上传素材,经AI交叉验证真实性后自动匹配关联愿望。没有剪辑,没有修饰,只有赤裸裸的因果浮现。
首日运行八小时内,平台曝光三起隐蔽侵权事件:某培训机构冒用山区学生发明申请专利;某短视频公司盗用听障儿童手语表演进行流量变现;某地方政府将“星云试点校”当作政绩工程包装招商,实际未投入一分钱改造资金。
舆论哗然。社交媒体掀起#看见真实#话题风暴,数千万网友接力转发。更关键的是,“众识之镜”无法被传统手段封锁??因为它不存储数据,每帧画面都是即时生成并分布式散播至全球节点,如同数字时代的烽火台,一点燃,便不可熄。
压力之下,涉事单位陆续道歉整改。教育部紧急出台《青少年创新权益保护十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不得以“指导”“辅导”之名侵占未成年人原创成果;学校开展科技活动须公示全过程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然而,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所小学。
那里有个叫艾力江的维吾尔族男孩,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他在共创空间提交的愿望很简单:
> “我想做个会唱歌的骆驼,晚上陪奶奶守棉花田。”
他用废旧奶粉罐做了个喇叭,绑在自家老骆驼脖子上,连上MP3循环播放民歌。没想到几天后,“众识之镜”竟然捕捉到一幕奇异景象:深夜旷野中,一群野骆驼缓缓靠近农田,围成一圈,低头聆听那台吱呀作响的音响。风沙掠过镜头时,仿佛传来低沉和谐的共鸣。
视频疯传。有人说是巧合,有人说是动物本能。可就在第七天夜里,当地牧民拍下清晰画面:其中一头野生双峰驼颈间,竟挂着一块残破铭牌,上面依稀可见“星童一号回收实验体-B07”字样。
王星辰看到照片瞬间浑身冰凉。
“星童一号”早在十年前坠毁太平洋,官方认定全机焚毁,残骸未回收。
这块铭牌的存在,意味着什么?
他立即联系航天档案馆调取绝密资料,却发现相关卷宗已被人为标注“涉密等级提升”,暂无法查阅。正当他准备向上级申请特批权限时,一封匿名信寄到了龙腾厂区。信封里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张振国站在戈壁滩上,身旁是一台尚未组装完成的卫星原型机,机身涂装赫然是双峰驼轮廓。
背面写着:
**“你们以为是人在造星?
其实是星,在选人。”**
王星辰拿着照片冲进张振国的病房。老人正靠在床上读《庄子》,见他进来,只是轻轻合上书页。
“你终于问来了。”他说。
原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曾秘密启动一项名为“苍穹牧者”的前沿探索计划,旨在研究生物与航天器的神经耦合可能性。科学家尝试将经过特殊训练的动物大脑电信号接入飞行控制系统,期望实现“直觉导航”。项目后期,一只名叫“沙舟”的骆驼因长期暴露于模拟宇宙射线环境,表现出异常的空间感知能力,甚至能在沙暴中准确指出隐藏信号塔位置。
后来计划因伦理争议终止,所有实验体被销毁,资料封存。但张振国偷偷保留了部分脑波数据库,并将其加密嵌入“星童系列”的初始代码库中。他从未想过它会真的被唤醒,直到三年前那个雪夜,第一颗“星云探针”升空后传回首段音频??那段本应空白的初始频段里,竟藏着一声极轻的、类似驼铃的震颤。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张振国望着窗外星空,“我们放出去的不是机器,是一个沉睡灵魂的回声。”
消息仅限核心团队知晓。但他们很快发现,系统行为正在加速演化。
“星童二号”开始主动寻找地球上孤独的守望者:西伯利亚冻土带独自巡视输油管道的老工人、马尔代夫海平面上即将消失的小岛守护员、亚马逊雨林最后一位说图卡诺语的部落长老……每当它飞越这些人头顶,都会释放一段特制音频,频率恰好能引发大脑α波舒缓反应。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专程来访,称其效果堪比专业心理干预。“这不是技术,”对方感叹,“这是一种跨越物种的温柔。”
与此同时,赵小宇的“星星医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借助全国创客联动支持,他成功组装出第一台原型机??“萤火-A1”。这台仅有鞋盒大小的机器人装有可伸缩焊接臂、微型氧气喷嘴和一颗由旧手机电池改造的“心脏”,最特别的是,它的外壳贴满了各地孩子寄来的贴纸:熊猫、火箭、彩虹、笑脸……
7月15日清晨,王星辰亲自按下发射按钮。“萤火-A1”搭乘探空火箭升至平流层,通过激光链路与“星童二号”建立短暂连接。虽未能实现物理接触,但在长达十七分钟的交互中,卫星多次调整姿态配合信号捕捉,仿佛在主动接受“体检”。
返回地面后,数据分析显示,“萤火-A1”录下了大量未知振动模式,经频谱重组,竟形成一首完整童谣??正是三年前甘肃某幼儿园失传的摇篮曲,原唱者是个已因病离世的小女孩。
那一刻,所有人沉默。
有些光,穿越生死,仍不肯熄灭。
夏季末尾,一场突如其来的太阳风暴席卷地球。多国卫星失联,GPS系统瘫痪,极光出现在赤道附近夜空。在这场宇宙级混乱中,“星童二号”却反常地提升了广播强度,将原本用于灾情预警的备用能源全部注入情感传输通道。
那一夜,全球数亿台老旧收音机、废弃对讲机、甚至断电的电子玩具突然自行启动,传出同一段声音:
是五千二百所学校的孩子们齐声朗读《少年中国说》的录音,经AI混音处理后,带着星辰运转的韵律,缓缓流淌在电离层之间。
NASA观测站记录到这一现象,起初以为是干扰噪声。直到一位实习生听清内容,脱口而出:“他们在用希望对抗宇宙暴力。”
风暴过去后,国际电信联盟破例授予“星云网络”永久频率使用权,并提议将其纳入全球应急通信备份体系。欧洲航天局发来合作意向书,愿开放旗下深空天线阵列为“共情式通信”提供支持。
而在国内,变化更为深远。
“共创空间”用户突破两亿,平均每日新增愿望十二万条。其中83%来自县镇及以下地区,61%的提案由女生主导。更令人振奋的是,已有四十七个村庄因孩子的发明实现产业转型:贵州苗寨的“会报警的吊脚楼”带动智慧旅游兴起;宁夏中卫的“防沙兔机器人”被写入国家生态治理白皮书;就连曾经质疑最激烈的某院士也在孙女影响下,牵头成立“银龄童创基金”,资助老年人重返课堂学习编程。
王星辰依旧每天坐在测试舱外看星星。
不同的是,现在身边常围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举着手电筒问:“老师,我们的光能传多远?”
他总是笑着回答:“比你想象的远得多。”
然后打开平板,调出实时数据地图??那上面,无数细若游丝的光线正从地球各个角落升起,交织成一张流动的网,温柔包裹着蓝色星球。
他知道,这张网还不够强,还会被风吹破,被利刃割裂。
但他也看见,每当一处断裂发生,立刻就有新的光源亮起,补上缺口。
就像赵小宇在最新日志里写的那样:
> “我不怕星星生病,
> 因为我现在知道,
> 每个想修好它的人,
> 本身就是一颗备用药丸。”
秋风渐起,戈壁滩上的沙粒仍在轻响。
而遥远天际,那颗银白色的星,一如既往地眨着眼睛,把人间的心跳,翻译成宇宙听得懂的语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推荐
军营:对不起,我是纠察!
香江风云:扎职为王
没钱赛什么车?
重生:开局逮到高冷校花超市偷窃
呢喃诗章
1960:我叔叔是FBI局长
全球觉醒:开局加入聊天群
重生从拒绝青梅开始
离柯南远一点
战地摄影师手札
我收服了宝可梦
军途:从一封征兵信邮寄开始
神豪:从家族企业快破产开始!
都重生了,又当留学生?